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7-05谢仲康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模式评价

谢仲康

【摘要】学生要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必须扩大视野,突破局限,使知识延伸到课外,通过实践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既开发潜能,又锻炼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新教学模式课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小学中全面推行,在近几年又适时地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小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家长处处保护,因此在德育方面教育较为欠缺,因此教学重任就交给了我们这些品德教师工作者。然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存在着“假、大、空”的特点,教师难以转变教育观念,使课堂效率较低。在我调查的100名学生中,7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因此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然而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经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我们需要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且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当前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生活的圈子不只是一个封闭的范围,而是开放的大环境,因此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也不仅仅局限在小的领域。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促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更正确地认识社会。

二、通过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沟通互动,所以课堂学习氛围低沉,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通过讨论、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社会呼唤诚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诚信是什么?诚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们要如何才能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书中查找问题的答案,并且组建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给回答最好的小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关注教学过程与培养习惯相结合

课堂犹如饱满的种子,细节犹如灿烂的瞬间。假如能捕捉细节,就能让课堂如虎添翼,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个动作、一记眼神、一种自信的神情及独到的见解等都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息息相关。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表演的欲望及模仿力非常强烈。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让学生来排练课本剧或生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模仿中提高品德情感,培养良好品质。如学完“我们的班集体”之后,结合班里有个小朋友脚扭伤事件,我引导学生当你遇到有困难的人时,是否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我设置一个场景,一位老奶奶提着一件很重的东西在路上走,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学生积极要求上台表演,有搀扶老奶奶走到家里的,有帮老奶奶提东西的--学生从不同的表现中,可以看到学生幼小心灵的闪光点。如教学“共建文明家庭”时,让学生先说说招待客人有哪些基本礼节后,然后安排小组表演小品,每一小组先进行充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最后请学生上台正式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知道如何招待客人,培养学生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假如一节课能让学生学会一个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必将是终生受益的。

四、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經历的人生。之所以反复强调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是因为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通过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教授方法,给学生最好、最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打开课堂,开放教学模式

“开放型教学”是我们提出的与传染封闭式教学相对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仅仅将教学视野放在课堂中,而我们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为了拓宽教学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由地学习与感悟。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可以以一些学生能够参与进来的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参与活动来将知识更深地记忆在脑中。我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形式一般由学生小组的讨论与搜集资料、角色扮演、游戏等方面组成。由于活动的多元化,可以让学生充满兴趣,在玩中学。比如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自己全家的照片,然后给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并且把一些家庭趣事分享给他人。或者让学生分组来扮演一个个家庭,并且通过表演的故事来勾画出各种家庭。除了在课堂中针对课本内容设计活动,我们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其他的教育活动,与节日等有机结合。比如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与集体荣誉感,我会组织学生参与“夸夸我的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编排的活动来展现自己对班级的热爱。在教师节的时候,学生也会自己组织向教师献花与问候,这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对师长的尊敬,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六、注重评价实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及时反馈,要重视教学评价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重要作用。教师可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提倡多元、多角度、过程化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尊重观念上、思想上、情感上个性差异的学生,接纳智力、心理品质各不相同的学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在动态评价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变化和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文军.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9).

[2]穆文红.莫非,孩子患上了“恐高症”——对一堂《品德与社会》课的追问[J].人民教育,2005(11).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品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