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英语学习的对于语言习得的意义
2016-07-05王惠丽
摘 要:语言的掌握在于交流与应用,学生应该学会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如何使用外语。本文针对中国语言教学的现状,从语言学习的意义出发,探讨了体验式英语学习对于英语习得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英语学习;语言实验;语言应用
近年来,英语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无时不刻不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语语言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流利地使用语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Hymes 就提出了语言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使语言学习者能有效地语用语言,并拥有把语言知识实实在在地应用在他们的交际中的能力(Hymes1970)。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对英语教育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却不让人满意。我们的语言教学与真实的语言实践严重脱钩。在真实的生活中,语言是用来交流,用来交际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了语言的形式,而往往忽略了语言的功能性(Johnson 2001)。所以,很多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外语,成年后他们也许能知道一些单词的意义,也能借助词典理解一般书面英语,但是能听懂英美国家人的讲话并与他们进行一般的交流,看懂一篇“Readers Digest “中的精简文章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当面临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他们往往却显得手足无措。
一、体验式英语学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学生课后学习(Hedge 2002)。 随着我国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就普遍降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要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一门语言,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积极的去“用”语言,而不是成天只让他们去学语法、背单词、背课文。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单一的阅读,听和说只能让我们对语言有不超过30%的理解,但是亲身经历却能让我们对语言有80%的理解,学生相互之间教或者其他语言应用行为更能让我们对语言有90%的理解。教师们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仿真性语言体验,引导学生努力将他们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相对应的情景中去,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生动的的体现,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通过多种实验和手段或活动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活动或现象进行模拟的操练,让学生真正體会到所学英语知识的实用性。这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语言教学,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能真真正正掌握到不少新的语言知识。
二、体验式英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验式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在教师指导和带领下,能慢慢地徐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把语言学习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时,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知识。这种语言训练,往往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思维会变得特别活跃,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增强,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
例如我校在过去几个学期开展的“英语好导游”,“模拟过海关”,“产品推介”等等英语仿真体验活动,就受到了学生的普遍青睐。学生在课后认真准备,课堂上他们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辅助进行精彩的课堂演示,激发全班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演练,他们英语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当他们的语言训练都同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时,他们就能自觉地,积极去从事语言实践,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训练中去。
三、体验式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运用能力
随着我国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是教师的严重短缺。在当前无法解决师资缺口的情况下,能把英语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方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一般情况下,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学生作品的课堂演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也就是课后精心收集相关课题资料,并对自身体验的结果(包括过程的瑕疵与完整性,语言的切合度及实用性)进行仔细地分析和认真地总结的过程。通过这种语言运用的过程,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愿望的同时,学习的目标从单一性学习到综合性学习;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式空间拓展到开放式空间,学习时间从课内联结到课外、并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感性认知飞跃到了实践。学生也在思维的训练得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四、结语
总之, 体验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听、说、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体验式教学的情景模拟训练,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Hedge T. (2002)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Hymes,D.(1970)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J. Gumperz and D.Hymes(eds),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3] Johnson K. & Johnson H. (2001).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惠丽,女,贵州贵阳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