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建设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2016-07-05吴宇蒙
吴宇蒙
摘要:“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给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针对目前缺少建设管理国际化人才的现状,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为高校培养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提供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81-02
一、引言
2013年,习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1]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进一步明确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設发展目标,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2]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所处的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短缺是这些沿线国家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这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日益旺盛。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从2010年到2020年,亚洲地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将高达近8万亿美元,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各地方政府也表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并积极推动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提高投资效率,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从公开新闻资料的统计显示,各省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关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国内外基建投资的迅猛增长对建筑工程行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目前,中国建筑企业与国际先进建筑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建筑标准化方面,并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再加上沿线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国情差异,建设投资项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走出去”的建设企业是否有既熟悉沿线国情又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的高端人才。[3]实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根本在于民心相通,而建设项目成功推进的核心在于培养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建设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只有大力培养一批具备爱国奉献精神,具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熟悉与国际工程咨询和承包相关的法律及国际惯例,并有着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二、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以来,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设立了工程管理国际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了不少具有国际视野、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工程管理人才。但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时,我国的建设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仍然不能完全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和发展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国情复杂、政局不稳、文化及宗教差异较大,需要全面了解当地政治、文化、法律和标准规范的国际化人才。[3]这类人才比以往我们所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2015年5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在西安举行,并成立了以西安交通大学为首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这为“一带一路”沿线各高校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有效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联盟外的高校也可以借助这个契机,通过协议等方式,参与到联盟的各项交流活动中,积极开展各项合作,从而充分利用平台资源。
三、建设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借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这个平台,国内各高校可以与联盟内高校以及来自欧亚非大陆的多所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科研项目、文化沟通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推动我国各高校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互派访问学者的方式,也可以进行交换学生等方式。通过跨国跨域跨界的学术交流,可以使其知识生产能力发挥协同效应,也能增进各国各地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贡提供智力支持。另外,还需要积极探索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并努力实现不同高校间课程学分的互认,让学生在一个学校获得的学分能够同时获得其他学校认可,这也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习主席在欧洲之行时提出,文明交流互鉴须坚持多彩、平等、包容三原则:“多彩”倡导建立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文明;“平等”鼓励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互鉴;“包容”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与融合实现“文明的共存”。[4]无论进行什么项目的建设,都必须考虑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否则很容易碰钉子。
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时,需要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不仅要加强传统的技术、管理、语言、经济、法律等内容的教学,还应该加入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增加有关“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背景、合作机制、规则标准,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较为熟悉,掌握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
3.强化学生的国际意识与能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旨在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而沿线各国各地区实现互利共赢是实施这个战略的重要原则。要想真正打造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从根本上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与能力。因此,高校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使学生具备从事国际交往所必须的综合素质。
4.鼓励出国留学和海外实践。要想让专业人才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模式各异、历史文化传统多样化,只有在沿线国家和地区长期生活和学习,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因此,高校应该以设立国际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主要渠道,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有针对、有计划地向沿线国家和地区派遣有志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实习和实践活动。
5.加强高校与业界合作。高校对建设管理领域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行业协会及走出去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最清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与他们之间的合作,有利于高校与建设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规格标准、联合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培训。高校可以和一些建筑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协议的形式,开展协同培养项目,这样不但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
6.通过国际认证确保教育质量。“一带一路”建设所紧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专业教育国际认证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认证的方式来确保教育质量。目前,在国际工程领域里,影响力最大的是“华盛顿协议”所达成的认证体系。这个由最初只有6个国家组成的互认团体,目前签约国和地区已经增加到22个,中国也在2013年成为临时成员组织。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证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于我国的高校而言,仍然是一项新举措。参与国际认证可以促使高校按照国际标准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學条件,加大教学经费投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高校进一步凸显特色和优势。而通过国际认证的专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吸引优质的生源,推动学校及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要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建设管理人才需要政府、地方和企业的支持,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海外实践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学生出国留学实践、实现不同高校间课程学分的互认等工作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高校需要充分整合内部资源的情况下,积极获取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协同培养的过程,否则很难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2]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4]宋荣华,郝耀华.“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EB/OL].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7/c1002-2628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