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的提升策略研究

2016-07-05李明东匡曦张纪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认知度应用型

李明东 匡曦 张纪波

摘要:通过调研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执行意愿和意见建议,结果显示: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具有较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但执行意愿很低,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现行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宣传力度不足。建议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精确定位、加大宣传、创建良好实践环境、加大教师培训政策力度、广泛提取师生意见。

关键词:应用型;认知度;接受度;执行意愿;实践环境;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79-02

一、前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当前社会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确定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在当前,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要求本科高校必须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要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依靠实践型名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坚持用政策和机制激励增强培养动力。近年来,部分高校肩负责任,以强烈的市場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适应市场要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按照老套路照本宣科;新增加的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成了“放水课程”;学校号召的教师实践锻炼活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其实创新能力和创新态度是一种品质,它要求人们要怀揣一种批判精神,随时能够追求着崇高的境界,随时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去努力。大学的责任其中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大家的创新能力。不置可否,大部分本科院校早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鼓励本校学生参与各类比赛,以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来体现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对全校学生。所以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来考虑问题,在教育教学诸多环节进行改革,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力、意识等创新品质。我们不能将高校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育与培养和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对立起来人的本质属性与人所从事工作的类型进行概念的混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新形式下国家不仅需要高级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还需要善于用新思路,大批能主动钻研,运用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显然,本科院校人才目前培养目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完全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责无旁贷。学校除了进行一般的专业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将其作为当前与以后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源头和关键环节是教育,决定性因素是教师。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以淮海工学院为例,通过师生问卷调查,深入调研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执行意愿和意见建议。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原因,给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进方案。供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参考。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知度

1.调查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和需求,理工科教师全部知道,文艺经管法教师中90%的知道;理工科学生中70%的表示了解,文艺法经管学科学生中60%的表示了解。对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40%的教师认为非常好,14%的老师认为不明确,56%的教师认为很一般,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缺乏激励教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的政策措施,降低了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情。学生中16%认为非常好,36%认为较好,42%认为一般。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较一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校缺乏清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连贯的指导思想与扶持政策;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中去,缺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的感同身受。

2.分析与讨论。教师,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理工科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这一严峻问题——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所以在学校整体研究水平不能显著提升时,迫切需要在实践该环节的整体水平飞跃。文艺经管法学科师生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特别重要,是与这些学科需要的实践较少相一致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与原因分析

1.调查结果。淮海工学院组织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计划”,委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0.5~1年,提高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政策提出后仅有1%的教师有参与愿望。原因调查结果表明,40%的教师认为学校支持不够,23%的教师不知道该计划,11%的教师找不到实践单位,0.02%的教师选择“太辛苦”。

2.分析与讨论。很少教师因为“太辛苦”而为参加实践锻炼计划几乎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实践锻炼,而仅有1%的教师具有参与意愿表明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大量教师不知道该计划表明学校对这一计划的宣传不到位,大量教师找不到实践单位表明学校在实践单位对接上工作有所欠缺。计划的执行瓶颈在于政策,尤其是缺少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政策与财政支持,这与很多其他计划的参与不不高相似。整体来讲,政策力度、宣传力度和对接力度是主要原因。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进方案

1.调查结果。收集了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经整理主要建议如下:(1)精准定位:各学科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和需求,确定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可执行的培养计划,甚至将学校课堂与企业车间,专业设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高效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率。(2)宣传解释:在教师层面大力宣传和解释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深入人心。再准确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在校学习与未来就业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控制因素。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给教师一定压力和必要支持,使教师既明白自己的重担,也能从自己的努力中得到认可和回报。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保证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就能在教授学生时培养应用型人才。(4)实践环境:设立多种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实践基地,如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基地、校内工厂、开放实验室、创业空间等条件,使学生可以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给学生以灵活的配套政策,如学分转换、奖学金评定等。(5)政策的制定要广泛的征求意见,一方面师生能够更多的了解政策及其意义,也能从师生中得到一些反馈建议,促进计划的不断完善,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度。

2.分析与讨论。师生的建议契合实际,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一些建议也与其他专家的观点高度一致,如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学的“应用型”、如校企联合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等。

五、总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导致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具有不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但执行意愿很低,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存在执行瓶颈、宣传力度不足。建议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精确定位、加大宣传,创建良好的实践软硬环境、加大教师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压力,广泛提取师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季红波.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中国教育报,2008.

[2]俞立中.大学之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斯阳.浅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06).

[4]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李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大众,2007,(12).

[6]胡建华.培养创新人才之断想[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

[7]赵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8]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9]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10]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性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2002,(3).

[1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Z].

[12]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再思考[Z].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认知度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