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苏西北战略通道的开辟及消亡
2016-07-05
党史博览 2016年4期
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脉,是战争生命线。
日本深知中苏西北战略通道的战略意义,因此一直致力于切断该通道,但都未能成功。在军事手段未能得逞的情况下,日本便通过外交施压和引诱,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1940年10月3日,日本外相松冈制订了“调整日苏邦交草案”:日本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促使苏联放弃援华活动,承认东南亚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则以承认外蒙、新疆和中近东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苏联加入三国同盟。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决意与日本和解。1941年4月13日,苏日双方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还附有一个声明书,声明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帝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此后,苏联停止了对中国武器的供应,中苏西北战略通道名存实亡。
(登高摘自《军事历史》2015年第4期,李成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