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海洋精神回顾与总结

2016-07-05撰文闫文璐

海洋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海权海洋民族

撰文|闫文璐

西方海洋精神回顾与总结

撰文|闫文璐

什么是海洋精神?

对于海洋精神的定义,学术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仅少部分学者对于海洋精神有所论述。有的学者认为,海洋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海洋群体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内在品质,海洋精神的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征时刻影响着海洋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人海关系中的认识实跋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的总和,是海洋民族精神中的精华。

也有的学者认为,海洋精神仅仅是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是海洋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不屈不挠的海洋探索精神。虽然学者对于海洋精神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从精神本身出发,结合海洋自身的特点从而概括总结海洋精神的内涵。

具体来说,海洋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海上民族从事海洋实践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的发展,形成的与海洋自身的特征、气质相符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思想品质。作为时代的精神指导和内在动力,具体表现在所处时代统治阶级的制度建设、政策倾向以及海洋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人与人、人与海洋、人与社会间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西方海洋精神的基本内涵

西方作为“蓝色文明”的发源地,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精神对于西方国家长久以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方海洋精神作为海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有的内涵和特点。

克里特文明

希腊

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早期的探索时期

西方海洋精神最早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490年左右,雅典赢得两次波希战争的胜利,成为古希腊各城邦的霸主,古希腊文明也随之开始。据此之前的大约800年间,爱琴海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克里特岛出现了“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在地中海的爱琴海南部海域之中,面积0.38万平方千米,岛上以山地居多,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农业落后,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只能依靠“进口”。希腊岛屿较多,虽然发展农业较为困难,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风平浪静的港口,为希腊海上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据说每个希腊人的身上都有水手的特质,为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环境,他们结伴出海,探索周围岛屿的环境与资源。随着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希腊周边各国联系密切,为海洋精神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希腊克里特岛

希腊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的古代壁画 蓝海豚

受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影响,欧洲海上民族对彼岸世界充满着幻想,他们热衷远航与探险。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陆海交界处,海岸线曲折且港湾交错,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阻隔了来自大西洋汹涌的波涛,使地中海地区风平浪静,适合发展海上航行,从事海洋贸易活动。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地中海地区的航海事业和贸易十分发达,也形成了探索海洋,开拓冒险的海洋精神。无边无际的海洋为西方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对未知海域的憧憬和探索时刻激励着这个民族不断地向前发展。总之,古希腊民族可被称为海洋的民族,他们面对海洋无所畏惧,通过海洋发展贸易,利用海洋开展殖民,甚至通过海洋掠夺财富与资源。在这一时期农业并不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海洋给希腊人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航海、经商、殖民掠夺这些外向型的海上活动,在此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希腊人对外交往的能力及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同时对本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带来极大的冲击。灿烂的希腊文明在人类精神史上之所以源远流长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人中,文明程度较高的往往都是从事航海的民族,如雅典人、爱琴人、伊奥尼亚人。生活在山上的阿卡提亚人行为野蛮头脑简单。而伊底尔人、罗克利亚人由于出海口不及爱琴海地理位置优越,人民不爱冒险,因而开化程度也不及爱琴人。海洋在西方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产生希腊文明的唯一条件,但确是海洋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希腊人冒险性和创造性的来源。15、16世纪西方进入地理大发现时期,由此引起的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使西方海洋精神具有了新的特点。

哥伦布

地中海

侵略扩张的战神精神——大航海时期的扩张

中外史学界把15、16世纪作为世界古代史与现代史的重要分水岭,西方社会正是在这个时代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通过殖民化历程促进本国的发展壮大,从而影响其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而对海洋的掌控直接影响西方各国的殖民化历程。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开创了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带动了西方的航海探险活动,促进了近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同时航海探险活动也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

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为满足商品和经济的需求,寻找东方的香料和金银,在重商主义和扩大东方贸易思想的驱动下,哥伦布与达·伽马开始了海上的探险活动,他们航行的目的就是开辟一条新的通向东亚的航路,发展东西贸易。哥伦布登上加勒比海岸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黄金,达·伽马到达卡利库特城(印度)时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基督徒和香料”。在航行初期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商人们认为这样的探险活动具有亡命的性质,多数人并不支持甚至有所怀疑,但看到海外的黄金、香料、纳贡的器物源源不断地运回,商人们也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掀起了新一轮的“寻金之旅”。

地中海地区繁荣的商业资本主义到15世纪逐步扩大至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传统的王朝国家过渡到民主君主制国家,西欧的商人们渴望打破阿拉伯人、意大利人对东方贸易的重重限制,直接与印度、中国等香料大国发生贸易往来,因此,西欧航海家们的海上探险活动因有了社会新兴力量的支持而更具创新活为。

当时的封建君主奉行重商主义,采取一切手段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人出海,以达到增加国库财产壮大本国实力的目的,如授予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支持本国造船业和航运业,保护本国海外商业利益,甚至支持本国的海盗参与海外殖民掠夺。除了满足王室对于财富的追求,西欧君主支持海外事业还有制度上的原因,西欧奉行的封建君主制,在经济方面限制了君主对于财富的榨取,而国家征税的权利又被议会所控制,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需求,新兴的君主们都力图开辟新的财源。从此,在重商主义的刺激下,开放的市场和海外殖民掠夺成为航海时代发展的主流。

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开始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同时对新大陆的殖民扩张活动也相继展开。葡萄牙利用海外扩张寻求更多的黄金、香料和丝绸; 西班牙则在扩张的过程中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自己的统治。随着海上航运竞争的激烈,英、荷、法等国也紧随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开始了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这一时期,人类利用海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扩张了本国的领土。

汤因比认为:近代的西方人正是通过海洋这个“宽阔的跳板”而征服了整个世界。这种侵略性和扩张性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融入到西方海洋精神之中,使西方海洋精神表现为具有掠夺性和侵略性的战神精神。

大航海时代纪念碑

卡拉克(carrack)船

多面发展的创新精神——航海工具的发明及海洋的综合利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与商品流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交通运输环境的改良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范畴,而改善交通运输工具也属于发展生产力的范畴。生存在海洋国家的人们,由于农业的不发达,多数从事海上贸易等商业活动,对于航运工具的需求更为迫切。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见识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环境特征、风俗及语言,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他们习惯了变化的生活方式,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为了使更多的货物“出口”到他国,他们不断创新运输工具和运输手段,综合利用海洋使其为自己带来更多大经济利益。

在中世纪,欧洲人的造船因南北方的需求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14世纪末北方的船上装置技术与南方的船体构造技术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大型船只被称为“卡拉克(carrack)”船,拥有稳固的夹板、单面大帆和固定的船舱,被视为南北方造船技术长处的结合。

15世纪初,欧洲人将中国传入的指南针改造成罗盘并应于海上航行;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皇室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船舶建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已经拥有可以抵御海浪的远洋船舰。在思想观念方面,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被译成拉丁文,书中关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激起了欧洲航海家们的好奇心。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古希腊地理学家厄拉托西尼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观点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新的观点,欧洲人并没有完全否定或排斥,而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猜测和描述。

1474年以后意大利人绘制了不同版本的球形地图,提供了多种航海路线,为发现新大陆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彰显了西方海上民族创新进取、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作为新的内容纳入到西方海洋精神的内涵当中并延续至今。

15世纪初,欧洲人将中国传入的指南针改造成罗盘并应于海上航行

工业革命时期的海洋精神

马克思关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思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典型的国家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殖民地占有国又称宗主国;一类是殖民地国家,即在政治上、法律上直接处于附属地位并在财政和经济上处于附属关系,没有独立自主权的国家。此外,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在金融和外交方面却依附于殖民地占有国。

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成为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产量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和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这样,发展国际贸易、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前提和实现条件。在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垄断地位的确立,资产阶级发展自由贸易的要求尤为迫切。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人们寻求更大的贸易市场,因此这一时期的海洋精神也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表现。

海权理论派生的海洋精神

一个国家由内陆走向海洋,必然召唤强大的海权。马汉的《海权论》指出了海权与一个国家的兴衰休戚与共,“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著作中就有关于海权思想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中地理大发现、航运、殖民地、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引起了马克思的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虽然是分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全面的、深刻的。据统计,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现状》《英国状况》等著作中上百次论述过海权思想。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地阐述海权的概念,但是其相关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社会的现实问题,加强海权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马汉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猜你喜欢

海权海洋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新海权时代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