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阅读
2016-07-04潘小松
潘小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译审,译有本雅明《莫斯科日记》、亨利·米勒《宇宙哲学的眼光》、斯特林堡《神秘日记抄》、库佛《公众的怒火》等书十余本,写有《书梦依旧》、《书国漫游》随笔集两种;著有《晚清民国双语词典文献录》。
在资讯和阅读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需要探讨阅读,本身就说明当下人的阅读感觉与理想的阅读状态有距离。世界图书日的提法说明阅读的概念仍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说到底,阅读的电子化并没有使人觉得阅读境界得到升华。人们对阅读的活动产生怀旧感。这种现象与其归因于阅读介质(电子屏幕),不如归因于文本。当下资讯的泛滥冲击着视觉,印刷术的高度发达导致文本泛滥。这两大因素是厌读情绪的主要起因。目迷五色而要保留阅读的审美感觉,恐怕一如食品种类繁多而要保留美食的味觉;节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选择也是必由的途径。
每年仅中文出版物就有44万种之多。不选择的话,一个人穷其一生连数一遍都困难,何况阅读。我的书房里有几千本书,按有生之年一个星期读一本,我家的藏书我都不能竟读。有些经典的书籍和字典之类是需要终生阅读的,如此,可靠的阅读更不能不加选择。我自己四十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基本原典如《诗经》《楚辞》,虽然不容易通晓,但常读常新,受益是终生的。一个人的阅读品位要由这样的经典来构建。十九世纪以后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现实,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比古典文学中更久远的作品更有文学阅读审美的价值。
由于不能摆脱社会生存现实,我们接触的文字大抵是工具性的职业性的文字。我们的信息阅读并不需要图书日来提倡。这就是图书日提倡的读书概念与社会应用概念的分水岭。我们提倡的阅读是培养审美修养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与听音乐和看美术作品一样的不功利。没有补缺式的音乐倡导节日和美术日,说明人们迄今为止的阅读大抵没有脱离职业和学历的需要。阅读没有如音乐那样成为日常必需。
阅读的美和思想的美需要智慧地再现,这是《圣经》一样好的文本缺乏的原因。语言表达不经过艺术处理就不易成为阅读享受的对象,这是文本与读者产生距离的原因之一。
阅读的素养之培育一如一个综合素养的其他方面之形成。这个习惯有生存环境的要求(阶级阶层),也有自身脾性的因素起作用。所以,我给阅读者提的建议是随心所欲,但要选择你偏好的种类里的优秀品种。虽然文字表达的形式有局限,但按题材和语言风格,选择阅读的品类并非不可能。
我们主张读书无禁区,但是要有选择。是因为人的时间有限,而书籍无穷无尽。我们主张阅读要有乐趣,而不好的文本容易倒阅读的胃口。
人类的文本阅读如今不限于文字和纸张书本。交通的便利和视频的迅捷能让人很直观地获取知识和审美愉悦。我们的提倡阅读因而更偏向传统典籍的再亲炙。因为这些典籍经时间筛汰被证明属于可靠的文本。可靠的文本如橄榄,需要咀嚼回味。经典作品的阅读构成一个人读书的底色。有了这个底子就容易形成阅读见解和选择主见,就不易被时尚左右。
时尚阅读是基础阅读的补充,这就好比古典风格的时装加上当下的元素。如此阅读就不呆板甚至刻板。时尚信息无须精读,泛览即可。需要精读的仍然是经典的语文文本,这是阅读的语言艺术要求的。
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少年信息积累的岁月,阅读最好跟怀旧稍加联系。一个有怀旧感的读者更容易培养阅读的乐趣。中老年的阅读有了怀旧的成分更容易坚持。这是读者更应该聚焦的一个侧面。
我们提倡阅读是职业阅读以外的阅读,鲁迅先生所谓随便翻翻。
随便翻翻加上有所选择,阅读就会从容不迫地被从事,而不被认为是苦差事。习惯阅读的人面貌大抵多一份安详从容,这是经典阅读的外溢,是阅读的收获。阅读好的文本能让人变得睿智,这是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承认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感官享受多,能够在感官刺激以外找到阅读快感的人,我们视其为文明的人并且是有修养的人。我们承认阅读与国民素质相关,但我们提倡阅读的宗旨仍然是提高个人自身修养和品行,也就是说,阅读是让你个人受益的习惯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