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研究

2016-07-04刘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微课

刘丹

摘要:将微课程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不但推进了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从微课的概念入手,对高职院校运用微课的意义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62-02

21世纪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微课程的开发应用将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便捷有效的平台。

1 微课的定义

当今,“微课”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国内最早提出微课定义的是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的主要载体是微型教学视频,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岑建林等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时长5-8分钟的视频为最佳,微课还应该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测试等教学资源;其特点是主题鲜明、短小精悍、资源丰富、交互性强等[2]。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尤其适用,实现了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各院校纷纷研究开发相应的微课,微课资源越来越丰富,微课的制作技术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逐渐成熟完善。但同时也有一部分问题存在:对微课的认识,人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作的微课教学目的不够明确、表现形式单调乏味、交互性差,应用性差,缺少教学模式的创新。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的,教学模式创新才是根本;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准备的,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3]。

2 微课在高职院校的意义

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有两方面重点;既要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有综合的职业素质;既要以岗位需求为中心,又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调,课程大纲中的教学知识点过于繁多,学习资源过于匮乏,这对于仅仅三年学制的高职教育来说压力巨大。当前信息技术首当其冲的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刃,微课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被高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微课教学意义重大。

对学生而言,使用移动设备对现成的微课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为学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存在差异的学生得不到需求上的满足,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微课程的出现,可以让教师将课程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共享学习资源,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目标进行选择。对于跟不上的同学,可以通过微课视频重复观看学习,弄清楚、搞明白课堂上没有消化的知识点,及时地查缺补漏,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强化巩固知识,学习课程相关的拓展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自学。微课真正让教学实现了个性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是对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提升过程。在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中,需要教师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剖析,准确的划分和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根据课堂教学的经验进行提炼和完善,在视频中完美的展现每一个知识点,以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程讲授更加精彩生动、更具启发性,让知识点更容易被学生吸引和理解。微课程的出现是对全体教师的一种考查和锻炼,不但需要大家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而且更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不断创新。一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风暴已经在高职院校中刮起。

3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是将课程视频化,其本质还是“课程”,所以微课程的开发设计仍要遵循课程开发的普遍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出发。合理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基础,将相关的理论和操作知识点准确无误的与视频相结合,开发和制作系统完整的微课程,开拓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

1)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在选题设计上,要符合高职专业的特点,要做到小而精,可选择关键概念、某一操作、某一实例、某一方法等。例如,在Excel函数的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典型函数的应用实例来逐一设计微课。第二,在时间设计上,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前十分钟效率最高的心理认知规律,将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8分钟左右,10分钟是最大值。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紧密结合。要做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重点突出,方法新颖,条理清晰。

2)微课程的制作

美观简洁的外表、鲜明扼要的主题和严谨精彩的编辑语言组成了一个完整的PPT微课程。在微课录制前首先要调整电脑桌面和录制视频的分辨率,设定电脑屏幕的颜色。全程使用PPT课件,争取做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音畅通,语言准确无误,画面清晰,保证学生的听授过程舒适完整,最后调整视频的尺寸和格式,常用格式为MP4或是FLV格式,尺寸为320/240。

微课制作主要是通过拍摄或录制,不同的课程因为讲授方法不同,所以采用的录制方式也不同,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PPT法

首先围绕某一主题,利用计算机中的Powerpoint软件来创作课件,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文字、图片、超链接、动画、声音和视频等。PPT 按教学内容编辑完成后,就可以设计它的自动播放功能,直接将PPT另存为.wmv视频格式。PPT法适用于Microsoft Office 2007以上版本和各种微课制作,特点是简单方便,易操作。

2)录屏法

专业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nagit,Cyberlink YouCam或ViewletCa。用专业的录屏软件可同步录制下教师讲课时的电脑画面和讲解音频,可以制作出理想的微课视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课上,PPT课件演示是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讲课时的PPT画面和同步音频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实现准确的录制。同时教师在讲课时还可以借助PPT中的指针标记工具,让课堂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微课更加生动形象,教学目的突出,教学效果显著;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软件操作课,就是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细节、操作要素,录屏形成教学视频,能更加真实直接的反映学习内容,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录屏结束后,如果要进行视频编辑需要将文件格式转换为.flv格式,准确的录制加后期的美化,可以圆满地完成微课程的制作。笔者推荐给一线教师的录屏软件是ViewletCam,因为它界面简单,易学且功能强,便于掌握和使用。

3)摄像法

利用摄像机、DV、摄像头或智能手机等拍摄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拍摄教师上课的全过程。拍摄时选用多个机位,可以取得更多的素材。同样也可以利用Adobe Premiere或会声会影实现视频文件的后期编辑。根据需要,可以给视频中增添解说、旁白和字幕;增添合适的背景音乐;增添精彩的片头片尾等。摄像法的特点是适合任何职业场景,适合任何讲授地点,不受课堂环境的局限,视频效果好、画面质量高,但是后期制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另外,摄像头也可以用于电脑屏幕的录制,录制完适当地进行后期编辑,也可以作为微课制作的一种途径。

在微时代下,新的技术手段带来了高职教育的新面貌。无论是从教育者还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探究高职教育的特点,微课程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辅助,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完整与方便的学习资源,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微课程一定会不断发展完善,拓展到各个教学领域,将会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3] 焦建利.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4(8):113-114.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