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愿在最好的年纪沦落此地

2016-07-04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校报天津图书馆

高考过后,经过了一个无所事事的暑假,我终于踏上了北上的汽车,来到了那座我一无所知的城市。当晚,父亲赶夜车回家,留下我独自在宿舍里,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日光灯忽闪忽灭了几下之后就彻底熄灭了,困饿交加的我沉沉睡去。

初恋时的心就像一个信号放大器

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读起来十分拗口,让人听不懂但又似乎很厉害。其实,我对这个专业也不了解,选择它,只因为它是河工的王牌专业。

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了大学生活的头一年,大二专业基础课,大三专业课,所学的内容越来越繁杂。我们学得焦头烂额,戏称学了模电忘数电,学了数电忘模电。

那日,一篇《模电与爱情》刷爆了朋友圈:初恋时男生的心就像个最简单的信号放大器,女生控制着输入端;热恋中的女生的心就像被加上了一个差动放大器,男朋友的一切优点都被放大;暗恋就像根二极管,总是只有单向的电流。爱情就像电桥一样,需要沟通,当无法沟通时,想方设法也要沟通。

一时间,这枚帖子被众多电院学子奉为神作,这也是只有我们才懂的浪漫。

大学生活将要谢幕的时候,大家都开始找实习单位,忙毕业设计,在孰轻孰重的抉择中,我们也慢慢长大了。

我在贴吧的跳蚤市场中开始大甩卖,衣服、书籍、被褥……我想,那些见证了我青春的事物,就留在这里继续见证别人的青春吧。

无意中,我在贴吧看到一个帖子,一名吧友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新图书馆的成长。图书馆像是有生命,随风而长,几天过去就能变一个样。似乎是一夜之间,便建好了一座人工湖。

时间不会等我,我们注定和新图书馆无缘。

图书馆小如果壳又大似宇宙

河工是个地地道道的工科学校,但它并不缺少人文元素,河工学通社和校报新闻中心是众多文艺青年抒发自己情怀的阵地,曾经的我也是校报的一员。

数不清有多少时光,我是在老图书馆里度过的,为了撰写校报副刊找资料。

那里虽然破旧,但是藏书颇丰。我一边读,一边打腹稿。校报的前辈说,即便是豆腐块大的篇幅,也需要无数次推敲。

杨绛先生曾不客气地教育一个迷茫后生: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放眼四周,能安下心来好好地咀嚼一本书的同学是越来越少。

我常常去图书馆七库,和作者在书页中交谈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指引,有的时候豁然开朗犹如电光火石,有的时候渐入佳境好似春潮涨起。

也许读书并不能解决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能建造一所心灵的房子,小如果壳,又大似宇宙。我常常去图书馆借一本书,然后在教室里看一个下午,那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快乐。

有次去还书,半路上遇到下雨,但是最近的教学楼也离得好远,于是我脱下外套,紧紧裹着书,一路狂奔到了图书馆。那本书安然无恙,而我却生了一场感冒。

灯火明亮的图书馆和在校报的生活,是我大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每一个沦落至此的人都被它感动

我的学校,其实坐落在天津,虽然名字叫河北工业大学。

狗不理包子、大麻花、相声……这些是早年间去天津之前的认知。来了天津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如此的兼容并包。因为这里曾经是水路码头、通商口岸,它将各种文化杂糅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津门特色。

我的一个北京籍同学一直嘟哝自己是“沦落”到了天津,我也承认天津确实不能和北京相提并论,但是,它一直都在默默地努力。天津之眼在海河上架起,达沃斯论坛也在天津召开,这座城市一天比一天焕发活力。

河工与天津非常类似,在京津一带,并不缺名牌大学的驻扎,河工只是默默地把“工学并举、综合发展”作为治学理念。我们不是排名靠前的大学,但愿意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和一流大学的学生比肩。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太阳村实践活动,太阳村的阿姨曾说她最喜欢的就是河工志愿者,因为河工人到了太阳村总会自己找活干,不拖拉,不偷懒。

两年前,有学长在那里埋下了葡萄藤;一年前,又有学长在那里做好了一副秋千;后来,我们去的时候,看见太阳村的孤儿们在瓜果架下荡秋千,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瞬间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们没有耀眼的光环,所幸,我们有踏实的习性。

时光拼图拼出一个美好的河工故事

大学的最大收获就是一群朋友。

我们一起逃过课,一起追过女孩,一起吃过小饭馆。其实又何止是这些呢?那些躺在草地上仰望过的云卷云舒,那杯蒸汽氤氲的豆浆,那条喜欢翻垃圾桶的老狗……所有的一切,都在记忆的海马沟里,刻下了如此深的痕迹,挥之不去。

分别的时候,我们抱头痛哭,那是一种不舍情感的最激烈宣泄。后来上班了,心中老是回响着一个声音:你要回去,你想回去。

有次回学校路过了河工附近的双口镇,那是一个热闹的小镇。青石板道路修得很窄,两旁是堆满商品的铺子,学生们常常到这里大采购。果不其然,我看到了貌似小情侣的学弟学妹,他们正在讨论买自行车。

我心头一动,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于是领着他们去了附近最好的自行车行。男生用新买的自行车带着女生回了学校,我一时兴起,也跟着去了学校。

当初校园里最抢眼的便是红砖青灰建成的钟楼,里面有四块牌匾,落款的干支纪年法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见证着身边的来来往往。而这些来来往往,就像是一幅拼图,最终拼出一个完整的河工故事。

晨钟暮鼓,安之如素。

猜你喜欢

校报天津图书馆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20年的校报情缘
《天津之眼》
图书馆
高校校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对策研究
天津宝成博物苑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