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2016-07-04吴瑶泉
吴瑶泉
2012年下半年开始,为切实推进和深入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我省开展了“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项目试点,“艺术素养监测”则是这个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艺术素养监测的试点之一,农村地区小学的音乐课堂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教师层面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音乐学科也列为“小三门”,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状:专职音乐教师配备数量与学校现状不符,配额远远不足;由于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音乐教师素质停滞不前;音乐教师因学校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的原因,不得不变得一师兼多职,音乐老师兼职语数外的现象此起彼伏……音乐教师正逐渐丧失着以音乐育人的使命,学生成为“虚假”的主题。
“艺术素养监测”这一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项目的到来,让“小三门”之一的音乐学科教师如沐春风,焕发生机。她们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审视自身,重新准确定位
音乐教师在独立的音乐课堂中,扮演的是体验音乐的引领者,而绝非书面知识的灌输者。随着农村小学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音乐教学所需的教学设施日渐完善,作为农村孩子的音乐引领者,我们教育孩子的不仅仅是歌声,也不仅仅是分析音乐,最重要的是找回音乐课堂最初的也是最核心的定位:以音乐育人。
2.明确音乐素养测试内容,充实课堂教学
在农村小学的音乐学科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避免出现音乐课被其他科目挤占,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尴尬局面,众多的农村小学音乐课题出现这样一个失衡的现象:音乐教师更加侧重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经常性疏忽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农村孩子即使上了音乐课,却还是不会识谱,还是五音不全,音乐科目的学习不是全班性的学习,而是个别学生的爱好课……而事实上,音乐素养测试的内容,要求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两个方面双向提升,作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们在执行艺术素养测试的同时,实际上重视了音乐感知能力教学的教学空间,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和全面。
3.及时自我充电,更好地帮助学生
学生音乐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其音乐课堂上的引领者的影响。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白自身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曾获得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優秀课例评选一等奖的温州市教坛新秀陈怡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她执教的《赛马》中,从给学生介绍二胡的演奏技法、到揭题、再到模仿演奏体会作曲家思想等多处留白,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知识体验。再如瓯海区燎原小学林佳佳老师执教的《小星星的变奏》一课,学生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中,既扎实掌握了两个声部旋律、节奏和配合,还欣赏到了音乐引领者林老师娴熟的钢琴技艺……作为学生而言,他们的收获往往比其他农村小学的学生多得多。全身心教育学生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远远不够,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农村音乐老师更应该及时充电,时刻保持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慢慢缩小与城市间学生的音乐素养差距。
二、学生层面
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实施,艺术素养测试结果将分别作为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艺术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作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今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上,看到的再也不是因学业压力而肆意放松的场面,学生们普遍提高了对音乐课的重视,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更是用心体验音乐。
学生们在音乐引领者积极的引导下,正在逐渐地解除大部分同学上音乐课“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反而,在这40分钟的音乐课上,他们慢慢尝试着身与心的共同合作。例如我区优秀音乐教师陈圆圆老师执教的《小蚂蚁》一课上,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除了用耳朵听音乐,用嘴巴学唱歌曲,而且还用上了自己的手和脚模仿小蚂蚁搬运时的动作,把二声部歌曲《小蚂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不仅进行了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同时在音乐感知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
“艺术素养监测”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试金石,同时更是农村小学音乐课堂走向完善的领路石。它将时刻督促着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引领者,不断自我修炼,朝着真正能够以音乐育人前进,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拉近与城市学生的距离。
编辑 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