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影响与引导

2016-07-04雷奕敏

亚太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雷奕敏

摘 要:长期以来,民族院校把正式群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忽视了对民族院校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作为非正式群体,是对正式群体的补充,他的多样性影响着班团组织等正式群体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与普通高校老乡会相比,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呈现出民族性、文化同一性和复杂性等典型特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并发挥老乡会的正向作用,注重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正确解读,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中核心人物的正向作用,主动吸纳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向正式群体转化,积极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与正式群体的协作,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93-03

据调查,我国各地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除了由兴趣爱好相同集结而成的社团、协会之外,老乡会这一非正式群体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而且影响很大。特别是民族院校的老乡会,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以地缘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并以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为保障,广泛存在,异常活跃。从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形成原因和影响出发,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与高校正式群体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至关重要。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特殊性

普通高校的老乡会是基于地缘关系,凭借浓厚的乡情,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它的活动形式单一、时间较为集中,组织内部信息交流量虽大但具有松散性和较强的地域排他性。实质上,这种老乡会是以地域性语言和习俗为分界线的地域性群体。呈现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孤独无助、自卑失落的情感需求,以寻找学生背井离乡、只身一人的心理依赖和归属感。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在具有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这些特点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民族性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院校的老乡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民族性。这一特质,也是区分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与普通高校老乡会的本质所在。据相关研究表明,普通高校老乡会的首要特征是地域性。而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民族特殊性,显然超越了地缘的限制。在民族院校中,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地域性仍有所表现,但地域性并不能阻断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维护,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例如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的老乡会有时并不考虑地域因素,更多的是考虑民族因素。从民族性的认知来看,是否来自于同一民族?是否具有相同的民族宗教信仰?是否具有相同的民族风俗习惯等等,往往比地域是否相同更为重要。甚至于只要是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均可以参与同一老乡会,并不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遭到排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民族性,就是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只为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相同的民族文化而聚集到一起。这种不以血缘为纽带,不以地缘为界限,却以民族性为标志,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最显著的特征。

(二)文化同一性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典型特征还表现为文化同一性。严格来讲,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文化同一性是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之上的。从民族性的角度出发,是否来自于同一个民族,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来说至关重要。但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组成,恰恰不反对民族不同而民族文化相同、民族風俗习惯相同和民族宗教信仰相同的组成。这里所说的文化同一性,既包括地域上的同一,也包括民族文化上的同一,带给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很大的影响。依照当前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使原本所占比例较少的少数民族散居各地,可强烈的文化同一性会使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同胞聚集起来组成老乡会,排斥其它民族。尤以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为例,文化同一性更是明显。他们大多都地域不同,老乡会之于他们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性群体,而是对同一民族文化的认同的民族血液的融合和团结。成立老乡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他们内心的信仰,所有在会成员必定达成共识,集体排斥其它民族文化的民族同胞入会。这种建立于民族性基础之上的强烈的文化同一性,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又一典型特征。

(三)复杂性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第三个典型特征是复杂性。从老乡会的组织形式和形成目的来看,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和普通高校老乡会一样,都比较单一,都摆脱不了聚餐、娱乐的形式,以此寄托思乡之情。但从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本身出发,它形成后的作用和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作用具有复杂的正负面并存性。正面性就是慰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排解情绪,丰富业余生活,拓展社交能力;而负面性就是当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民族心理过于激烈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涨民族情绪,个人矛盾就会转化为民族“矛盾”,往往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出现盲从、失控的局面。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作用正面和负面复杂交融,正面作用出现的同时伴随着负面作用的潜在。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多而杂。民族大学生处于“三观”的形成期,思想的可塑性很强,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群体价值观往往极易左右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少数民族院校,56个民族基本齐聚,民族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群体价值观的复杂化。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形成原因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一个人创造力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动力来自于对他的各种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创立老乡会自然也是对自身某种需求的尊重和满足。按照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层次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指出: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所以,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后面三个层次的需要便接踵而至。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作为典型的非正式群体,是对班、团等正式群体的补充。它既没有政治上的发展目标,也没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来说,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成立,就是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第一,情感寄托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论分析,情感寄托的需要属于第三层次——爱与归属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第一次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到大城市,孤立陌生。新的环境使他们渴望找到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得到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可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来自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普遍偏低。一方面他们渴望发挥所长,激发潜能;另一方面又碍于先天不足而心生自卑。这种矛盾的心理,同为老乡最能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渐渐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老乡会产生了信任和依赖,更愿意跟感同身受的老乡们分享自己的酸、甜、苦、辣。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所给予的家的温暖和爱的呵护,满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大的情感寄托的需要。

第二,文化适应的需要。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渴望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尊重和认同。这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属于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首先是语言上的。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山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使用地方方言或本民族语言教学,不学英语。到了大学之后,普通话讲不好,英语不会,自卑感油然而生,更难以融入校园生活。可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认同他们的语言文化,充分尊重每一个少数民族的用语习惯,无形之中给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释放压力的平台。其次是宗教信仰上的。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从出生开始,就深受宗教的洗礼和影响。有些宗教文化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习俗之一。学校是不能进行任何宗教活动的,他们的宗教信仰的认同感往往能通过老乡会的认同而获得满足。最后是风俗习惯上的。从小到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本民族文化,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习惯和特殊的节日庆祝方式。但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也大不相同,例如回族和维吾尔族。在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用担心风俗习惯的问题,因为所有人的风俗习惯都是统一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得到老乡会的尊重和认同。

第三,成长关照的需要。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生最难满足的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费劲千辛万苦走出大山到大学学习深造,就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大学求学这一路,状况百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他们的成长亟需得到老乡学长们的关照,奠定自我实现的基础。大学就像一个大熔炉,进了大熔炉就相当于重新“改造”。想要真正地得到全新“改造”,必须尽快地跟上大熔炉的节奏,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先天不足恰是他们顺利 “改造”毕业的最大问题。这时候,有着相同经历经验的老乡学长们,成了他们最得力的帮手。当他们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时,老乡学长们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当他们遇到情感和工作上的困惑时,老乡学长们是他们最信任的导师。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路的成长,都离不开老乡学长们的支持和关照。总之,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存在,是因为老乡学长长期以亲友的姿态,关照新生在大学中的成长,满足民族院校大学新生成长关照的需要。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除了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观念的特殊性,还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需求和独特的成才、成长需求,都日益突显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作为学校一个活跃的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积极影响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就是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正向作用的方面,即作为高校正式群体的补充,在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时,符合高校的管理要求,并对高校管理产生促进作用。

1、群体凝聚功能。民族院校客观存在的民族性,使不同民族之间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一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而自然地群聚到一起,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也就自然地形成。此时,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各位会长,就是他们心目中可信赖的对象,成为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的权威。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把全体成员拧成一股绳,彰显威力强大的群体凝聚力。

2、信息传播功能。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每一次聚会都是一次信息大杂烩的过程。聚会上传播的大量信息,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老乡会中的学长利用身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例引导和教育有思想认识问题的新成员,及时为遇到困难的老乡提供帮助,解决思想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3、成长帮扶功能。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背井离乡、孤立无援的心理需求,老乡会所给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利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展开。新生刚入学,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陷入情绪低谷期,迫使他们急需寻求亲切感和熟悉感。此时,老乡会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在老乡们的热心帮助下,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只身一人,有了亲情的关怀,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下,新生产生了对老乡会的忠诚和信任,思想和行为就会慢慢地向老乡会靠拢,与老乡会的群体思想保持一致。

(二)消极影响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就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在民族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当中产生的负作用,即作为高校正式群体的补充,在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时,不符合高校的管理要求,并对高校管理产生消极作用。

1、“正常秩序”的消解作用。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民族性过于突出,民族情绪掌握不好就容易失控,易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因为大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源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走出大山”是他们追求的梦想,他们更珍惜老乡的兄弟情义。一旦他们的老乡与他人、学校或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就会失去理性的判断,一时冲动,选择用不合理方式解决问题。并酿成大学生群殴事件、暴力事件,给学校乃至社会都带来恶劣的影响。

2、“正能量”的稀释作用。虽然有益的信息传递可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所传递的信息并非单一的,往往兼具正面性和负面性。负面信息的传递,容易以讹传讹,误导新生的思想和行为,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对抗力量,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3、“圈子”取向的隔裂作用。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文化同一性使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同胞聚集起来,排斥其它民族,阻碍了实现各个民族团结互助的步伐。少数民族大学生老乡会,他们有时会因为时间上的冲突,而拒绝参与班团等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而且民族的优越感,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抵触本民族之外的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不愿意与其他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有过多的交流与合作,大大削弱了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感。每一个独立的老乡会,各自都只顾及本群体的利益,忽视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民族院校的整体利益,不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四、对策与建议

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作为民族院校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群体,是对民族院校中正式群体的补充,具有多样性,影响着班团组织等正式群体正常发挥作用和功能。如何从民族院校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削弱它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和消极影响,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正确解读。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不平衡,为了促进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人才发展,党和政府给予出台了大量的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有了民族政策这把保护伞,部分大山里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了安逸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高考有优惠,毕业有分配”,毕业不用担心找不着工作。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身上时刻贴着被“照顾”的标签,他们因“照顾”而莫名自卑。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方面不能正确解读“民族政策”,另一方面又不能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展开。因此,应充分利用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正向作用,以地缘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对他们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解读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把党的民族政策视作前进的“助跑器”。

(二)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中核心人物的正向作用。根据非正式群体现有的特点:权利来源于组织内成员的授予,且这个权利一般掌握在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手中,他的决定往往就代表了整个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愿。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作为典型的非正式群体,其核心人物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其老乡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注重发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中核心人物的正向作用。首先要不断地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中核心人物进行符合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中核心人物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核心人物来掌握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思想动态,抑制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主动吸纳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向正式群体转化。主动吸纳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向正式群体转化,使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具备高校正式群体的功能,符合高校正式群体的管理要求,服务于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据调查,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主要以吃饭、聚会和娱乐为主,缺乏群体活动的实质意义,且每两个独立的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缺乏交流与合作。因此,应引导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向正式群体靠拢,明确群体活动的性质和意义,突出特色,铭记老乡会举行活动应有的程序和原则,建立老乡会与高校“学工战线”之间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逐步向正式群体转化。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在向正式群体转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打造品牌活动为目标提升老乡会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以“服务留守儿童”为品牌活动的老乡会,以“志愿支教贫困山区”为品牌活动的老乡会等等,各大老乡会间甚至可以联合創立“品牌”活动,传递“正能量”,在打造品牌活动中向正式群体逐渐转化。

(四)积极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与正式群体的协作。松散性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组织形式特点,也不利于学校对该组织的管理。例如松散的组织纪律和活动时间,不可避免地会与班团等正式群体发生时间上的冲突,而缺席班团活动,对正式群体造成不良影响;当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群体意识与正式群体的群体意识发生冲突时,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等,也会影响正式群体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当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价值取向与正式群体的管理目标发生不一致时,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易消解正式群体的吸引力,破坏和干扰正式群体利益和目标的达成。因此,要积极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与正式群体的协作,多沟通,多交流。正式群体要尊重和保护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的合理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老乡会要配合与协助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形成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中央高校专题项目“文化强国与少数民族大学文化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CSW14033)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刘珈含,韩殿玉,陈延杰.关于大学生老乡会的调查研究与解决对策[J].山西青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3]陈丽敏.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校园老乡会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2).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