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

2016-07-04宋静

亚太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

宋静

摘 要: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帕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可以相互协助和启发”。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密切以及他们所涉范围的广博。

关键词:儿童语言;儿童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01-01

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定义,现代语言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即对语言的具体的使用。本文将站在文化心里学的角度关注以下两个问题: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的关系?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方式?

一、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的关系

讨论儿童语言与学习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对此,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语法,认为语言能力是天赋的,他把语言的学习过程看做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儿童从先天的语言学习机制中推导出母语的具体结构,并在语言环境中验证这些假设:那些证明与他们听到的语言相符合的假设被选作他们母语的语法。通过这样的演绎过程,儿童朝着语言能力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心理学家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内因与外因、内部因素与环境不断同化与适应的平衡的进化过程,而且这种平衡离不开主体主观能动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关于语言能力的看法,可见,语言能力既需要先天的遗传素质,也需要后天的不断建构。

此后,维果茨基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枷锁,建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将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而语言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符号中介。在试图理解人类心理机能的过程中,维果茨基强调了三个领域的相互作用关系:口头词语、内部言语、思想。这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具有建构性,即词语可能最终会引起思想的重构,而反过来思想亦会影响口头词语的表达。此外,他还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以语言为中介来建构其自身的行为。

米哈伊尔·巴赫金从文学的研究出发,认为语言的存在超越了语言使用者,然而语言又离不开语言使用者。语言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为自己的个人目的服务的有意图的目标导向的作用,而一句话的实际意义是在语言的背景中产生的,并受到了个体无数经验的影响。个体积极地接受别人的言语,并对这些言语赋予了其个人的理解。理解是在对话中对别人的语言进行反映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亦是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形成新的理解。

然而,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倾向于将动力过程转化为静态实体。因此,使用语言对过程进行描述很容易导致实体化-将过程描述为不言而喻的因果关系实体。从此方面来看,语言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二、文化在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方式

文化心理学试图理解文化在人类建构心理世界中的作用方式,它所关注的是文化如何通过意义(符号)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将试图通过了解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机能来了解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关于语言的机能是什么的问题,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儿童首先是对自己讲话,而且在言语能用来使思想社会化以前,它是用来伴随和强化个人的活动的。

而维果茨基却认为,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物。他认为,儿童自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语言作为儿童与成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具有交际功能。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它既有交际功能又有调节功能,是儿童特有的思维工具。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语言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随着儿童心理的成熟,它沿着上升而不是下降的曲线发展,自我中心言语最终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为内部言语。维果茨基十分重视研究儿童内部言语的发生,即言语如何转化为内在思维,他认为皮亚杰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恰恰为研究内部言语提供了钥匙。

人类发展的“Janet-Vygotsky”法则认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每一种机能都要经历两次发展: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发展,二是在个体心理内部的自我组织系统中发展。这一法则说明高级心理机能一旦自身建立,就开始调节较低的心理机能。此外,维果茨基认为分析高级心理机能的一个基本原理“就在于承认文化行为形式的自然基础。文化本身不会创造任何东西,文化只是依照人的目的去改变天赋的材料。”而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儿童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一过程则是在成人不断加以指导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他将语言的发展理解为社会性交往内化的过程,并强调社会性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启动机制。

三、小结

由此来看,语言在儿童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儿童内化的工具,反过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建构自身的行为,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与传播。而儿童的学习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习、语言、文化三者之间是相互影響的。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1980.

[2]让·皮亚杰 著,傅统先译.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3]J·瓦西纳 著,孙晓玲、罗蒙 等译.文化和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列夫·维果茨基 著,李维 译.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龚浩然.维果茨基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理论[J].心理学报,1985(1).

[6]艾朝阳.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J].湖南大学学报,2001(2).

[7]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