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
2016-07-04郑红燕
郑红燕
【摘 要】所谓的愉快教学法,主要指的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它同时具备愉快教学法和课堂教学的双重性质。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愉快教学法,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足、典型和完整的感性材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并能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愉快教学法;应用
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我们逐渐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学习数学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在明确新任务与旧经验的基础上,保证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从而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小白兔分胡萝卜的故事情境,总共有5个胡萝卜,怎样把它们平均分给两只兔子。紧接着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了问题解决的具体流程,帮助学生从中弄明白什么是带分数。这种通过借助多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还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更认真的学习数学。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保持微笑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微笑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人的智力活动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能够始终保持学生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以及活跃的想象等。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对于古板、严肃的面孔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因此,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便要开始保持微笑,凭借自己微笑的面容、亲近和蔼的目光以及悦耳动听的语言可以带给学生十分愉悦的享受,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参与到数学的各项活动中。
三、充分运用幽默教學法,活跃课堂氛围
大多数的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每每提到数学,便会自然而然的与琐粹的计算、复杂的应用题联系起来。同时,基本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过于程序化的数学课堂中,注意力难以保持高度的集中,上课比较容易走神。但是幽默教学法作为一种相对来说灵活机智、含蓄俏皮的方法来说,总会使教师生涩难懂的数学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因此,幽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的思考状态,使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如:在小学四年级学习四则运算时,为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记住运算的具体顺序,教师便可以利用幽默教学法,运用诙谐幽默又富有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在数学运算符号的国度,括号代表着国王,乘除便是国王的将军,加减便是最小的兵,听完之后学生们会心一笑,表示他们对于这种形象的解释很是理解。
四、教学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果能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更加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极大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教师可以设置一次“学当小管家”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家里一周之内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方面的具体开支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之后,由教师提问问题:“你家一周之内总共开支是多少?按照这样的情况,请计算出你家一个月的生活开支和一年的生活开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出来,充分保证数学的学习质量,从而为今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充分的运用愉快教学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并且还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并且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综上所述,本文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保持微笑、充分运用幽默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以及教学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等方面对如何将愉快教学法很好的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提出了几点看法,非常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远奇.愉快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才智,2011,08:145.
[2]甲特泽里,付秀礼.愉快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4,04:129.
[3]李波.小学数学教学中愉快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2,01:56-57.
[4]符汉光.浅谈尝试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2008,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