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研究

2016-07-04林嘉

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高职院校机制

林嘉

摘 要:面对就业工作的新形势,高职院校需要在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为毕业生充分高质就业创造条件。本文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的探索实践为例,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制度、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指导、就业市场发展及就业质量反馈等方面,就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

为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数已近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半数。与此同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两年我国已从经济高速发展步入中高速稳步增长的新时期,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化使部分在职劳动力转移,但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他们将面临新环境与更大的挑战。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需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构建更高效的就业工作机制。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学院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模式,创建了就业工作制度、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指导、就业市场发展及就业质量反馈等五大工作体系,为学生充分高质就业创造条件。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协同育人平台

1.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强化就业工作的导向作用,就业工作人员参与招生计划的制定,根据就业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例如:针对高级技师技工类人才紧缺的状况,学院适度加大了机电类、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人数;针对汽车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兴起,新设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

2.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学院不断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途径,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施的“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斐然。

学院还进行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创新,成立了以“校企合作产业园”为纽带的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导,聯合多个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通过整合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开创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模式,构筑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职教集团平台,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成多个校外人才实践培养学院。同时与对口企业合作建成6个工作室,产学结合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二、多角度构建高效就业工作机制

学院从全局高度规划就业工作,建立“学院党政统一领导,就业办统筹协调,各系部全力以赴,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工作体系,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1.建立院系阶梯管理,逐层落实责任。学院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与各系党政领导签订工作责任书,成立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任组长,下设就业指导办公室,各系设立就业工作小组,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2.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学院推行就业工作联席例会制度和就业进展情况周报制度。由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院主要部门召开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研讨工作,及时掌握就业动态和各阶段的问题。就业季期间,就业办每周向各系收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将统计结果公示。

同时,学院将就业工作下移,加大对系部的就业经费投入,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支持各系开展企业走访、调研,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要求专任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中,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训导,定时走访实习学生,联系企业进行就业推荐以及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建立系部就业工作考核制度,督促各系部重视就业工作,激励学工人员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任务。

3.规范管理、提升服务,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紧跟就业形势转变工作方法,充分利用ISO9000质量体系和数字校园技术推动就业工作。将管理程序、满意度评价以及毕业生离校顶岗实习等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检查。同时依托数字校园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方式变革,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毕业生管理,坚持就业情况登记制,系部就业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定期深入毕业班级走访调研,集中排查焦点、热点问题,及时排除不安定因素。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制定帮扶办法,各系部开展就业困难学生信息统计,对困难原因进行分类(心理、身体、学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1)召开座谈会,宣讲相关就业帮扶政策,消除其恐慌心理和压力;(2)组织求职材料撰写、求职选择与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3)采取一对一就业帮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三、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结合学院和毕业生特点,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就业指导内容,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使就业指导课更贴近实际;调整和修订《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标准》,组织编写适用高职院校的就业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指导》,设计从大一至大三就业指导课的具体目标和规划。让所有学生从入校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接受创新创业指导,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将职业能力训练纳入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和训练。同时,以集体备课等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新模式

1.制定和发布《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新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2.坚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截止目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院级立项56个,其中13个已通过院级验收。同时,学院依托“校中厂”、企业工作室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贸易、电子技术、测绘等领域的5个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在校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扶持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3.成立“广东工贸万讯创新创业学院”,启动“广东工贸万讯创客城”建设项目,并与商会组织、社会企业达成创业项目孵化合作协议,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集孵化办公场地、创业导师帮扶、创业培训、投资融资对接、项目展示等为一体的青创空间。孵化项目计划引入资金300万扶持100个学生创业团队,由商会统筹,企业出项目和资金,学院组织学生创业团队对接项目,并由三方共同合作实行分责指导,实现校内孵化、校外落地的创业模式,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提高创业成功率。学院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获批广东省团省委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

4.通过举办和参加创业大赛、模拟市场、技能科技文化月等活动来推动创新创业实践,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和引导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

五、培育就业市场

1.利用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构建的协同育人平台,密切和科研院校、行业协会、企业联系,开拓就业市场。一方面学院通过平台了解市场需求,掌握企业信息资源,并根据市场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设置,保障学生安全合理就业。另一方面,利用平台在实践教学和实习阶段引进企业人员参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深化职业思想指导,真正培养企业行业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上岗后“磨合短、上手快”,让企业“用起来更顺手”,实现“实习带就业,实习即就业,入职即上岗”。

2.加强与全省各地人才市场、劳动部门、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密切与校友、学生家长的联系,利用他们的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信息,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利用多种途径搜集就业信息,建立完善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学院要求各系部规范用人单位档案管理,详细记录企业信息、岗位需求、聘用标准等,并列入系部工作考核項目。

3.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活动。每年至少筹办一场大型综合类招聘会,鼓励各系部筹办专业专场招聘会,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专场宣讲会或其他形式的招聘活动。学院建立了就业指导网,各系部网页也设有就业板块,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等,并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推送招聘信息,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互通平台。

六、建立就业质量反馈制度。

学院坚持每年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调查,对往届就业质量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反馈学院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有效参考。2014年起,学院与第三方调研机构合作,针对学生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持续跟踪测量,并形成《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为教育教学和就业服务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客观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持。

学生就业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实践,构建适合本校特色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效就业工作机制,实现学生充分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1]李黎,丁宇彤.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招生就业,2014,11:147-148.

[2]毛连军.独立学院就业新路: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协调机制—基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就业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0,19(5):74-76.

[3]骆宏.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12:28-31.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高职院校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试析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
论辅导员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