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进生的转化途径
2016-07-04苏嘉琪
苏嘉琪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改革呼声不断,但“后进生”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本文通过对后进生内涵的解释,探讨后进生产生的各方面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后进生 成因 转化 策略
一、何谓“后进生”?
(一)“后进生”的内涵
“后进生”,一般是指品行不良或品学俱差的学生。这里所说的“后进生”并不是指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学生,而是指在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传统上把这类学生称为“差生”,现在改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注意的是,评定“后进生”的标准不能仅仅是学业标准,还应当包括品德标准。单从学习成绩差就把一名学生认定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
(二)“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的优劣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身心状况和学习情绪。首先,可能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对于一个三餐温饱都无法解决的家庭来说,想让孩子接受优良的教育谈何容易。再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举措极大程度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挫伤他们对学习的熱情,甚至会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2、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殿堂,后进生的数量居高不下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某些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把学校变成了全面发展的“坟墓”。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原本处于中等位置的学生便很容易成为“后进生”中的一员,而原本被教师认定为“后进生”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会更强烈,甚至会做出危害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的事情。此外,某些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不高,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言行举止让学生产生一种厌恶感。
3、个人原因
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在中学时期,心智发展尚不完全,极容易受到复杂外界的迷惑和干扰。除此之外,学生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不到十分钟就想着到外面玩,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了学生学业的落后。还有少数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整天浑浑噩噩过日子。
二、后进生的转化途径
(一)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一般发展是赞可夫教学论的核心。所谓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即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如果把一般发展理解为智力发展,就不能体现个性发展的整体性。1当今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片面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学生成为“瘸腿的巨人”。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2因此,教育者要通过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不是“特殊发展”,这是对后进生进行转化的首要途径。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本身就对学习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如果强迫他们长久地读课本,有可能会弄巧成拙,更添他们对学习的厌恶之情。作为教师,当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滞后时,要做的是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个性,找到能使他激动和向往的东西,并且用这种东西反作用于他的学习,促进他的智力与其他方面并驱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前苏联的学校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时,主要是通过机械、农场生产劳动来培养的。这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学校在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增设不同种类的社团,为后进生乃至所有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国家需要的是健全的人才,一般发展的人才。
(二)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
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督促不学。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属少数,大多数人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肯学了。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3
而这种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恰恰来自于教师。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
1、学识渊博,与时俱进
教师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假如一个教师能说会道,知识渊博,那么他授课时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心思。对于后进生而言更是如此,当他们想要了解具体某一方面知识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来请教老师,如果老师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种敬佩之情便会在他们心中萌发。这种情感是帮助后进生重拾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当然,我们这里谈到“学识渊博”并不是要求教师对每一门学科都精通,而是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充实自己。
教师还要及时给自己“充电”,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一个教师只懂得“之乎者也”这一类年代久远的知识,却对时事新闻漠不关心,对流行的交际工具一窍不通,那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很容易缺乏共同语言,使谈话难以为继。
2、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万世师表”孔老先生就已经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但至今仍然存在教育不平等的现象。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4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在与他们交流时的一言一行,不要使得他们感到教师已经对他们的前途失去信心。我们要注意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弱小的心灵,不要让那些处于艰难处境中的学生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有区别。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一群学生是对他们受教育权的剥夺,是为人师表不应该有的。当一个老师能做到一视同仁时,毫无疑问,他的气度想必是不平凡的,这样的教师对于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必定是游刃有余的。
(三)充分利用“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又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寒风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春意上身,纷纷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胜利。5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对于教育而言,在使用“南风”法则上,则表现为多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信心的后进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6后进生由于学业上或品德上有落后之处,难免会产生自卑或者叛逆的心理。但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尊重。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缓解,就很容易发展成为伤害自己乃至危害社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进步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表扬,当然,必须是真诚的具体的表扬,而不是泛泛而谈,譬如:最近进步很大、表现很好等等,这些不仅不能打动他们,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做事敷衍。同时,在使用“南风”法则时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在学习或品德上不良习惯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因此,教师要长吹“南风”,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改变,去进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闫学.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杨露.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曹文趣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实用大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74页。
陶行知著,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欧阳芬,贺义廉,屈智:《教育新理念与名师教学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