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2016-07-04杨帆
杨帆
能力教育是当代世界与科技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这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体大趋势。
一、什么是体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身心统一、协调能力的才能。能力的特征反映在身心两个方面,是身体機能和心理机能的综合体。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有的、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而言,是指人在某些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绘图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技能(熟练)构成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能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就证明个体具有实际的体育运动能力。
当然,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工作者的能力,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是有区别的,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学习中的能力,是由体育学科学习而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将体育能力定义为:学生适应并胜任于体育学科学习的身心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
二、体育能力的基本成分
体育能力的结构包括:
1、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
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指人为了适应生存所必备的、本能性的活动本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走、跑、跳跃、投掷、攀登、悬垂、支撑、平衡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人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活动本领,是没有受过特殊的训练,且又是随着生长发育在后天获得的,其明显的特征是不含有技术因素的,但又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
2、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既不是竞技能力,又不是某种运动的专门能力。它是体育运动的综合能力,是竞技能力与专项能力的基础。
3、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人能熟练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本领。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过程中一种重要能力,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锻炼。
4、自我评估能力
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具备的,对自已的健康水平、体质状况和身体姿势、动作等能正确地做出判断,并能调整和改进练习的方法的本领。评价的主要特征就是鉴别、判断,自我评估能力就是对自己身体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和鉴别。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了解通过体育锻炼后身体结构发生的变化,能够鉴别出体质的强弱,以及健康与否,从而有效地指导体育实践。
5、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身体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它与运动适应能力相区别,运动适应能力目的在于参加运动竞赛,为此,训练负荷要不断加大,而且要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对肌体的刺激强度往往达到了极限水平。身体适应能力在此指的是身体对寒冷、炎热、风雨等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五种能力既独立,又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从而形成体育能力的完整体系。
三、体育能力的结构模式
体育能力的形成必然受体育学科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形成体育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都是按阶梯式的规律发展的。
但是实际教学中这种发展并非单独进行,而要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练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的,心理的发展则是随知识技能的深化而发展。它起着对练习进行的制约,只有这三方面都达到发展,才能形成体育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说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体育能力,那么知识与技能是沿着认识与观察、理解与模仿、应用与改进、分析与熟练、综合与自动化的层次发展;心理发展则是引起动机、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和树立对体育的价值观念。一节课如此,一个单元或整个教学过程亦如此。据此,提出一种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问题
从体育能力的结构模式可看出,能力的形成是有其自身内心的规律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遵循这种规律,无论是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的安排和选择都要遵循这种规律。
但能力的形成并非教与学的过程就能完成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培养体育能力的体育教学可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和学与用的过程。
诚然,体育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技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技术又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强调体育知识的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懂得锻炼的原理、方法,以及体育锻炼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等。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如何自主地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