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落实数学教学新观念的教学实践

2016-07-04刘翠英

俪人·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学观教育观数学教学

刘翠英

【摘要】观念决定行动,深化数学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落实新教学观念。落实数学教学新观念,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明确教师的指导地位,学生的中心地位。其次,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要树立全新的育人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师观 教学观 教育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也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数学教学中的弊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进行了有效地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进行总结,以祈求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树立全新的教师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语言上的,最主要还是行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感染力,即使是每节课老师站在讲台前的这一段时间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在每节课前除做好教案、教具准备外,尽量控制不愉快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努力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教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如教学创设积极地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学生生动的数学。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让学生听熟悉的《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据此引导学生思考:“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關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例如,学习“角的度量”一课,看度数时,到底是看内圈还是看外圈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让两个已经会量角的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量角(由于没正式学习,多数同学都不大会量),学生有的看内圈,有的看外圈,针对学生的分歧,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有时看内圈刻度有时看外圈刻度呢?学生经过讨论,针对角的情况,可以看内圈,也可以看外圈,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收获,获得了成功感。

三、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四、全新的育人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要让数学适应学生。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教师要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在学习乘法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形,计算出总数,学生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其次,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如教学“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放一段路口通过车辆的录像,让学生统计过往的车辆,把现实生活搬到数学课堂上,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统计的结果却不相同,于是教师再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小组统计,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促进了各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结合录像资料和学生的统计结果,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注意统计要全面、详细、科学,开始学生只统计经过路口的车辆,没有其他项目。教师再引导学生统计向各个方向行驶的汽车数量、每个方向车型情况、时间密度情况等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观察范围,让学生以更广阔的目光和思考观察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情感。

猜你喜欢

教学观教育观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