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城的夜晚
2016-07-04林之云
林之云
和许多大城市不一样的是,昌乐是个很小的县城。和许多大城市一样的是,昌乐县城也有一条步行街。
我去的时候正是初夏,一到晚上,步行街就开始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摊点在街中间依次排开,一条街就成了两条。三三两两的行人,陆陆续续出现在这两条街上,或驻足,或缓行,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街道的两旁是一家接一家的各色店铺,有的简单朴素,不事奢华;有的新潮净洁,亮如白昼。差不多每个店铺里都有询问和正在讨价还价的人,显示着县城夜晚生活的勃动。
步行街的南头,有一家小小的书店,有卖有租,最多的书是中小学生的课外教材,租书栏里摆着半新半旧的琳琅的武侠小说。小书店还兼卖报刊杂志,光是刚刚红火不久的文摘类期刊一个月就能卖出100本左右,可见这里的人,接受新事物还是蛮快的。过了街头是一片水果摊,再往南,在街中间平面展开的是服装鞋袜和日用杂货,男袜一块钱一双,质量也不错,比城市里便宜多了。在日用品摊位之间,还间或设有几个投镖扎气球的小摊。三五米远的地方,一张硬纸板上密密麻麻挂满各种颜色的气球,一块钱可以投十次,投中的人可以听到气球爆破的响声。在昌乐的夜里,那些气球爆破的声音,传达着一种生活的律动。
步行街全都是欧式建筑,最高的不过七八层,看来是经过统一规划的。街的中段,还有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的灯光不是太亮,蒙蒙眬眬的,四周是一些和城市相比也算得上是高档的楼房。广场北边不远,是两个紧挨着的卡拉OK,一对年轻的恋人正在K歌,男的潇洒随意,女的漂亮秀气,吸引了一群人围观。在量贩式KTV风靡大城市的今天,这种街头的娱乐方式让人感到熟悉又新鲜,这种情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一些中小城市的街头并不鲜见,没想在这里又碰上了。
男的唱功不错,一支接着一支,女的算是捧哏的,间或遇到熟悉的地方就跟上来唱两句,不唱的时候,就坐在那里,一会看屏幕,一会看男的。光线虽然模糊,人们还是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表情。另一个摊前聚集的人明显更年轻,像是一些中学女生,她们唱的歌很快,有的是唱,有的干脆是念,透着活泼和现代感。几个人唱完了就走,全然一副快来快去的风范。一直到她们走远了,那种青春的气息还在空气中氤氲不散。步行街的北头儿,是夜间餐饮业的天下。卖馄饨的,卖面条的,卖炒饼的,除了街边的小门头,有的干脆就是一辆三轮车,铺上板子,权做简易的餐桌。这样的经营者,大概收摊时非常方便,推起车子就能走人。
从街的北头往回走,我们到了路的另一边。路中间的情景已经领略,另一边的店铺展现出别样的景观。
时尚不光是在城市,也在这个鲁中的小县城里悄悄演进着它的步伐。随便走进一家粗布衣服专卖店,一问,一件普通的男式衬衣要150元一件,还真不算便宜。看来,县城虽然离乡村不远,但也开始要回歸自然了。一家不大的网吧里人满为患,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有的戴着耳机,有的手忙脚乱打着游戏,网络的旋风也给这个北方小城带来了不能抵挡的诱惑。
路边一个算卦的吸引了我们。算卦的年龄不大,戴着眼镜,嘴皮子很利索,一套一套的,还挺压韵。不一会儿,就说得一个农村小姑娘点头称是,高高兴兴地拿出了10块钱。路过一家很有点儿时尚的美发店时,一个漂亮的昌乐女孩子正在做头发。女孩子长得清爽宜人,好看的侧面展示给了经过的行人,大都忍不住频频回头。同行的小姚,一见有美女出现,本来已经走过去了,旋即又回身去到那理发店的门前。回来后还解嘲地说,因为离得太近,人家女孩子有点儿不高兴了。几个人都笑了。
尽管经济不是很发达,可昌乐的教育是远近闻名的,曾经山东省的一个高考状元就出在昌乐。这也许正是昌乐让人尊敬的地方之一,在短短的步行街上,光是书店就有三家,每一家都有不少人光顾。
昌乐虽然不大,却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南唐时期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这里。当然,现在的昌乐还不算富有,还没有能够拥有奢华的夜生活。它呈现给我们的,则是另外一幅更富有人情味儿和平民色彩的生活场景。再往前,姜子牙的齐国就是在这里建都的,古代的时候这里叫营丘。姜子牙是后来才搬迁到西边百十里远的淄博。巧的是,姜子牙就出生于河南北部另外一个和昌乐相仿佛的县城,而那个县城,正是我的家乡,要说经济状况,我的家乡可能还比不上昌乐,我也已经很久没有回到那里去了。
在昌乐,我看到了我家乡县城的影子;在昌乐,我看到了生活的另外一种样式。虽然经久不见,却又如此谙熟。县城外不远的白浪河在这里流淌了很多年,还要再流淌下去。
步行街是另外一条河流,或急或缓,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流淌,昌乐人的生活就是它的源头和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