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
2016-07-04纪凤兵
纪凤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62-0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数学规律的寻觅发现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关系,并学会用解决一些类似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情境引入,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教师慢慢地从课前准备的礼品袋里拉出5只串在一起(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黄、白、黄、白、黄,边拉边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球的颜色,最后让学生说说刚才他/她是怎么知道乒乓球的颜色的。
小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我们可以叫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2、在生活中寻找一一间隔的实例,体会规律存在的普遍性。
比如:白天和黑夜、树木和空档、课桌和椅子等等,丰富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
3、课件展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感受一一间隔的独特美好。
提问:欣赏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主探究,研究规律
1、出示图片,寻找间隔
课件出示主题图,寻找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
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2、填写表格,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填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前面三组中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个,第四组中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提问: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为什么有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个;有的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相等?
3、讨论交流,集中反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考。
学生向全班说明自己的发现:第一组中两端的物体都是夹子,第二组中两端的物体都是兔子,第三组中两端的物体都是木桩,第四组中两端分别是青菜和萝卜。
从而发现:上面3组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而第四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不同。
分别讨论两端相同与两端不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开头物体比另一物体多1个;如果排在两端的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前后呼应,验证规律
借助导入时使用的一串球,观察:两端球的颜色不同时,两种球的个数相等:两端球的颜色相同时,两种球的个数相差1个。从而检查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是否一致,让学生体验规律存在的一般性。
5、实际应用,巧妙拓展
出示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作品,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课件依次出现,一组排在两端的物体不同,一组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一组围成一周的一一间隔物体。)
讨论分析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如果围成一周,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怎样?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围成一周,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也相等。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一共有多少块广告牌?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这句话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指名回答,列出算式:25-1=24(块)。
2、在一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要栽( )棵桃树。
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把一根木料据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模拟据木头,寻找锯成的段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展示学生的作品,介绍是怎么表示的,说一说锯成的段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联系今天所学的规律解释木段和切痕之间的个数关系。
4、学校计划在国庆节时,在道路两边按一一间隔的规律摆放一些盆花。现在已有12盆红花,需要多少盆黄花来搭配?
提问:有什么设计要求?看看谁的设计更有创意!
学生独立设计。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介绍自己是怎么设计的,需要多少盆黄花?
通过学生不同的设计,让学生分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如围成一周,两种物体个数相等。排成一行,若首尾相同,则开头物体比另一物体多1;若首尾不同,则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让学生在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从不同中发现相同,这些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我们生活中隐藏着许多的数学规律,希望同学们能用你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和发现,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