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2016-07-04左孋萍
左孋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88-03
一、案例背景
我园的陶乐坊是孩子们眼球的关注点,里面的每一次活动都会让他们津津乐道半天。走进陶乐坊,里面那些具有原始风格的面具、具有原始意味的粗陶制品,总能让孩子呆呆地看半天,好奇地摸一摸,和伙伴交流着有关原始社会的简单知识,而对于马家窑文化时期“漩涡纹尖底瓶”孩子们发表的观点是最多的。于是,我紧抓他们的兴趣点,结合我园的陶艺特色,生成了这节美术欣赏活动《彩陶漩涡纹瓶》。站在美术欣赏角度,我去除了漩涡纹尖底瓶中“尖底”两个字,使欣赏的指向性更明确。孩子通过欣赏,理解作品中漩涡纹样的艺术特点,在大胆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尝试运用绘画形式创造性表现漩涡纹样的基础上,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本活动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原则,遵循艺术“表情达理”的宗旨,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欣赏、感受、创作、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幼儿不仅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淋漓尽致的美感体验达到了极致。
二、课堂实录
下面的课堂“片段实录”遵循了“以孩子为中心,主动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这一理念,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
1、感知与表现
(1)动作表现水的流动。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的声音。
师:水在干什么?
生:流动啊!(个别幼儿激动地用手势来表示水的流动)
师:水是怎么流动的我们用动作来学一学。(幼儿发散思维,从手的动作模仿发展到身体动作的模仿)
(2)欣赏黄河水流动视频。师:刚才黄河水的流动让你想到了什么?(幼儿语言充分表达对视频欣赏黄河水流动的感受)(3)幼儿用线条和图案绘画黄河水的奔腾急流。
2、欣赏活动
(1)初步感受作品漩涡纹饰的艺术特点。
师:这是小朋友画的流动的水,那生活在黄河边的古代人他们又是怎么来表现的呢?(利用幼儿绘画的流水图激发她们欣赏图片的兴趣)
师:这是古代人用来取水的工具“彩陶瓶”,他们直接把画画在了瓶子上。同样都是画黄河水的流动,古人画的和小朋友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中尝试对自己和古人的作品评价,老师的总结有利于幼儿对个画面整体感的关注)
生:瓶子上有一只眼睛。
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圆形。
(2)欣赏作品中漩涡纹饰的艺术特点。
师:这些圆是什么?
生:石头
生:蝌蚪
生:贝壳。
……
师:水在流动过程中碰到这些石头、鱼儿,它会停止流动吗?……
(3)播放钢琴曲《黄河》A段,屏幕上出现放大的截取后的漩涡纹,幼儿对图案进行充分的想象。
师:水流动到这个地方,出现的圆中圆是什么呢?
生:眼睛
生:石头
师:仔细看看,这个圆和旁边的水流线条组合在一起像什么?这里的水是怎么流?
生:我看像漩涡。
师:你知道漩涡是怎么形成的?(幼儿用手旋转来表示漩涡的形成)
(4)播放漩涡形成的课件,在提升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师:线条象流动的水,旁边大大小小的圆象大大小小的漩涡,这种由线条中带着圆的花纹我们就叫它漩涡纹。
(5)利用奥尔夫音乐游戏幼儿形象地感知漩涡形成和漩涡纹。师:制作这种陶瓶的人主要生活在黄河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黄河水是怎么流动的。(播放黄河奔腾的视频,为增加黄河一泻千里、奔涌而出的巨大气势,教师配上了激情澎湃的画外音)
师:看了这段录象我们来玩一个变漩涡的游戏吧。我们先用身体来变漩涡。
生:我用脚变。(表演示范)
生:还可以用肚子转。(示范转了一圈)
(在黄河奔腾的视频背景下,师生一同想象并进行肢体表现,教师语言引导幼儿随旋律的高低做相应动作。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手指、手腕、屁股、肩膀等都被他们用来变漩涡。)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很多用身体变漩涡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变个大漩涡。我们现在都成了小水珠,聚在一起就成了一股水流。现在这股水要向前流了!
(在《黄河》B段优美的旋律声中,幼儿跟着教师手拉手蛇行走,感受漩涡的形成)
师:现在水流到哪里了?
生:流到小河里了。
生:流到山沟里了。
师:现在水要干什么了?
生:变成漩涡了。
师:慢慢的水流得不再这么急了,水面恢复平静了。
(游戏结束后,教师邀请4位幼儿把刚才走的路线进行绘画。)
师:谁能把我们刚才走的路线画出来?
师:你觉得他们画的象什么啊?
生:蜗牛。
生:贝壳。
(教师即兴在幼儿的画面上添画)
师:我在上面加了一些线条,现在你觉得它象什么了?
生:海浪。
师: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画出来的这种花纹叫漩涡纹。
(6)简单欣赏其它类型的漩涡纹。
师:这些花纹就象流动的水形成了无数个漩涡。漩涡纹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两种以外,其实还有很多模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屏幕上出现了6只绘有6种漩涡纹的陶罐图)
师: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说说你最喜欢哪只罐子上的漩涡纹?为什么?(生生互动交流自己的观点)
生:我最喜欢第2只。因为我喜欢漩涡,它很圆。
生:我最喜欢第4只。它象熊。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象熊啊?
生:这是熊的眼睛。
生:我认为这是熊的鼻子。
师:你看古人多伟大,他们设计出来的漩涡纹除了象漩涡还能让小朋友想到熊。
生:还象其它动物。
师:是啊,他们真的很能干!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上面的花纹和漩涡纹很象。
师:这个漩涡大吗?
生:很大。
师:这说明水流动的怎么样?
生:流的很急,所以就有了大漩涡。
(7)、了解水在祖先生活、劳动中的重要地位。
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在这些瓶瓶罐罐上画上各种各样的漩涡纹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生活就知道了。
师:猜猜看他们生活中哪些事情离不开水?
生:他们抓住动物杀掉,必须洗干净了才能吃。
生:杀了鱼要用水洗的。
生:早晨洗脸刷牙也要用水的。
……
师:现在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在这些瓶瓶罐罐上画上各种各样的漩涡纹呢?
生:他们用了很多水。
生:因为水在他们生活中很重要。
生:这样很好看。
生:因为水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师:说得真好!从这些瓶瓶罐罐的漩涡纹可以看出,水对祖先很重要。现在,尽管生活很方便,但我们还是离不开水。因此,为了提醒大家节约用水,珍惜水,就把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
3、操作活动
师:这只用泥巴做出来的彩色陶瓶因为上面画有漩涡花纹,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彩陶漩涡纹瓶。
师:老师这有一些瓶瓶罐罐,想请小朋友帮忙在上面设计一些独特的漩涡纹。
(大屏幕上重新出现6只画有6种漩涡纹的陶罐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观点与想法。)
(播放钢琴曲《黄河》完整段,幼儿设计过程中教师作巡回指导。)
师:你最喜欢哪一只罐子上的漩涡花纹?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这个瓶子上的花纹。它象蜗牛壳。
生:这个线条象大海的波浪,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这个瓶子上的漩涡纹很大,说明水流得很急,我喜欢的。
师:但我怎么发现这水流到这断了啊?
生:他没把线条连起来。
师:是啊,我们说这水是从这边流下来,一路流过来形成许多漩涡,但如果线条断了的话水还能流下去吗?
生:那是死水了。……
三、反思与研究
这节美术欣赏活动让我深有感触:打破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用心接触孩子,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仅给孩子的世界带来鸟语花香,而且也给自己的教育生活注入春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1、依托建构主义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的质量,观念的更新是关键。我们开展美术欣赏,不仅仅是引导儿童学会欣赏中国优秀的艺术精品,更要引导儿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以审美欣赏带动审美创造,造就一个审美需要满足的内在生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美术欣赏活动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学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通常采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彩陶漩涡纹瓶》欣赏活动正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来设计、组织、开展。
活动过程中,教学环节层层叠进,我积极引导幼儿在师幼互激、人机对话的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譬如,依托视频让幼儿了解漩涡,利用游戏理解漩涡的形成,借助课件观察各种模样的漩涡纹,采用绘画创造性地表现漩涡纹样……。我们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这在初步感知彩陶漩涡纹瓶上的漩涡纹图案这一环节得到了积极体现。如教师引导幼儿对漩涡纹中线条、圆进行两次想象,由发散到概括。对于第一次在钢琴曲《黄河》背景下幼儿的各种猜测与联想我给予充分肯定。在调动幼儿猜想的激情后,让他们聆听水流声进行第二次想象,这时孩子的思绪一下子被拉进了泉水叮咚、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等丰富的情境中。“如果这些线条代表了流动的水,那旁边的大大小小的圆又表示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就知道了。”漩涡视频明确地告诉幼儿:“这种由线条中带着圆的花纹我们叫它漩涡纹。”。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由此可见,仔细解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依托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认识陶艺欣赏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是我们更新教育观念,进行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
2、巧用多媒体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欣赏是一个感知与理解的过程,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幼儿主要是从感知作品到理解作品,从理解作品到引起回忆、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感受作品美以至表现美的质的飞跃。受欣赏对象条件的限制,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幼儿感知静态的、呆板的艺术作品挂图为主,即典型的“灌输教学”,幼儿对乏味的欣赏活动兴趣不高。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转变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本次活动的开展有力地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美术欣赏学习方式。经过教师的巧妙构思,声音、图形、影像被多元结合,帮助幼儿打开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知通道,充分发挥听觉、视觉、运动觉、语言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既促进了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儿“学”的积极性。
化难为易。设计本次活动教案时,我非常重视“漩涡”这一词汇在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漩涡”才能理解陶瓶上变形、抽象的漩涡纹样。可“漩涡”脱离了城市幼儿园孩子的生活经验,怎样让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了解漩涡的形成和主要特点,理解这一词汇呢?“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或发现),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于是,我采用声形并茂的漩涡课件来解决这一困惑,课件中动态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词满足了每一位幼儿的好奇心,问题的说明形象具体又简单明了。虽然从未接触过这一自然现象,但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阶段,孩子们身体的动作表现、语言描述、画面表达都显示出他们对漩涡知识的建构完全是建立在兴趣与内需上。
变抽象为直观。“灵活地对美术作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满足欣赏活动的需要”是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的一大特点,这是单纯的图片欣赏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让幼儿欣赏各种陶罐上的漩涡纹时,根据幼儿的视觉特点和思维特征,这种三维立体画的视觉欣赏比纯粹的漩涡纹样即二维平面画的欣赏困难。把抽象变直观,从瓶上截取了漩涡纹画面让幼儿直接欣赏,这个细小的多媒体技术处理立刻使幼儿欣赏的指向性更明确。如在引导幼儿仔细欣赏漩涡纹尖底瓶时,对于“比比看你这只彩陶瓶上的花纹和你平时看到的瓶子的花纹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一问题,幼儿看着截取后放大的漩涡纹画面,完全从视觉上排除诸如颜色、背景、器皿形状等因素的干扰来仔细观察纹样,这为认知目标“理解与欣赏作品中漩涡纹样的艺术特点”的达成作了出色的铺垫,更为“设计··应用”阶段幼儿尝试运用绘画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漩涡纹样提供了创新经验,这才会出现以下这些令人惊叹的现代版“马家窑彩陶罐”。如:
变静为动。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教育在单纯采用灌输法后带来了很多遗憾,直接影响欣赏后质的层面“作品创造”的实现。静止的画面、静止的交流,静止的心灵,给整个课堂蒙上了一层灰布,长此以往,幼儿就会缺乏自我感受和自我加工信息、主动创造的能力,这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南辕北撤,最终导致幼儿的审美素质下降,成为失败教育的典型。因而,在设计本活动时,我给自己提出的教师目标之一是:变静为动,让美术欣赏课堂焕发活力,成为鸟语花香的世界,让幼儿在课堂上神采奕奕,活泼自信。巧妙地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陶艺欣赏学科,可以使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本活动,我结合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营造气氛与幼儿互动,使幼儿在动态的空间,即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视频、有趣的奥尔夫音乐游戏等环节中检索、获取、选择、阅读信息、对艺术作品作出自我的判断评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不仅使幼儿更容易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创作者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且有效实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一育人目标。
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总会有一些树叶因为缺乏阳光直射而长得稀疏,而一节精彩的课也总会有一些令人遗憾的瑕疵。本活动中,可能因为我过多地注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欣赏教学模式的探究,所以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中美术专业知识的体现上有所欠缺,对于漩涡纹样美术层面的语言指导不够丰富,如未从点、线、面角度来引导幼儿欣赏漩涡纹的美感;引导幼儿从纹样的结构、类型层面来欣赏的量不够等。这些都将在后期进行实施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