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2016-07-04李艳章
李艳章
摘 要:论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大力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借鉴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56-02
高中语文阅读于师于生来说,都是一座难于上青天的高山。教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许多师生在学习或复习这一块时便望而却步,或草草了事,考试便可想而知了。
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长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让阅读成为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我们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变课堂为读堂,培养自主诵读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盼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堍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迭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当然较好的方法是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诵读竞赛,学生会表现得非常踊跃。如被称为“天下第一气盛”的文章《过秦论》开笔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之心。”这个开头雄起之势磅礴于天地,特别是一组排比句,语言连贯,一气呵成,为之不可一世。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语言,品味气势,看哪一组哪些同学念得最好。再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久而久之,自主阅读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多渠道利用媒体,培养自主听力习惯。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2)利用电化录音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3)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电视散文欣赏,较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听力的敏感性。
如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白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让学生发挥想象,仿佛脑海中活脱脱地走出一个朱自清,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又如鉴赏《胡同文化》时,就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胡同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结合融图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电视散文,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扣动学生的心漩,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究自主阅读技巧。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立足课外.让阅读与生活同行
“课外长肉”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1、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阅读材料的文字都负载着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由许多词语构成,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则不然。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依次带过。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有张有弛并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
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不仅抓不住重要信息,还会造成视觉和脑力的疲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
文中的重要信息分布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在记叙和描写性的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科技文体、政论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有更可能是状语、定语和补语;在复句中,大多数偏正复句的重要信息是正句,而在条件复句中,表示唯一条件的分句则是重要信息。在文段中,文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题句以及含主题句的文段是重要信息。了解了阅读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分布状况,在阅读时便可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可通过下面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选择不少于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用很快的速度读完,并标出语句的重要信息所在。直至标注准确的句子不少于27个,否则再找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训练,直到标注准确率周期在90%以上。接下来再找不同文体的文章各3篇,采用限时饲读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标注重要文句和语段。
2、要记好阅读笔记。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干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妤,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以上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当之处,请同仁们指正。同时,希望越来越多的同仁们致力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研究,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