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与技能的和谐发展
2016-07-04卢冬晖
卢冬晖
摘 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过分注重职业发展而忽视人文素质发展。高职生人文素质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可以深化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兼顾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更能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为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与技能的和谐发展,我们从多方面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发展;人文素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6-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上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数之多,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成果。然目前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岗位技能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与培养。 高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知识体系不完整、 能力结构不平衡、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所以,高职院校亟需转变发展方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一路下滑, 2013 年高考报名人数为 915 万,下滑趋势明显。同时,高考中的 “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的现象也日趋增加。使我国高职院校面临来自本科院校的压力, 高职院校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办学 急功近利。 这种办学方式较大幅度地节省了成本,获得了立竿见影的办学成效,因此,被普遍采用,于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了片面发展的趋势,表现如下。
1、注重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急功近利目标驱使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具体表现为: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规避了本科压缩型倾向,然而却也淡化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专业知识教育只讲有用否;人文素质课大都处于课程体系的边缘,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职业道德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内容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2、注重专业能力忽视非专业能力。一般把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其
中,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通过专业教育而获得;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这三个维度的能力协同发展,才是健全的职业能力体系。我国高职院校受功利化思维的影响,片面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岗位对接,将技能教育和训练的功能无限放大,似乎没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几无生路。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虚无,基本视人为工具。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的必要性
1、实现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教育领域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具有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更需要通过开展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影响和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为此,高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应立足于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构成要素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长远发展。
2、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是实现职业教育理想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因此,职业教育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3、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2013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 2012 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 90.4 % ; 56% 的毕业生 3 年内有过职位晋升,高于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 52% 的比例。 2012 届高职毕业生中,有 2.9% 自主创业, 64% 的理工农医类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高职学生只有具备全方位的职业能力,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欢迎,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立足。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教育由个体谋生准备,变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途径。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的途径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应当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涉及教育教学全部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进行一些思考。
1、通识课加自主分流,再实践的模式。学生第一阶段通过通识教育完成规定的通识基础课程(含公共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阶段帮助学生自主专业分流, 使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和谐发展;第三阶段依据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不同,设置技术技能岗位、创新创业岗位、校企订单培养、学历提升辅导等项目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培养项目进行学习,通过考核取得学分。采取培养口径由宽到窄的方式,给学生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3、打造由专到博的课程体系。岗位方向课程培养面对岗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为岗位方向技能强,强调岗位性;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面对专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专业核心知识,强调专业性;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掌握面对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为专业基础知识,强调行业性;公共基础课程,培养人文素质,强调整体性。
4、导师制教学。导师是负责对学生团队活动进行指导的教师,我们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尽可能采用导师 带领学生团队,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有开放、主动性等特色。导师制在项目的运作中,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和合作,全面发展非专业能力,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93-96.
[2]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 M ] 北京:三联书店,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