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朝阳出土唐俑看唐代社会风貌
2016-07-04周颖
周颖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沈阳110167)
由朝阳出土唐俑看唐代社会风貌
周颖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沈阳110167)
[摘要]唐朝时期,朝阳为营州督都府、平卢节度使治所所在地,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朝阳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发现唐墓之地,出土的陶俑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朝阳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水平,堪称中国古代世俗题材雕塑的优秀代表。本文通过对朝阳出土部分唐俑分门别类地介绍,反映唐代的丧葬习俗,再现唐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关键词]朝阳;唐俑;丧葬习俗;社会风貌
为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财富、精神信仰,商周时期习惯用活人殉葬。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用模拟活人俑来代替,其中用陶泥制作,经火烧成的人物形象即为陶俑。秦汉时期的陶俑制作精细、形体硕大、风格写实,多表现巨大的军阵场面,一般墓葬也常出土陶人陶马、奴仆武士、舞乐杂技人物。汉代还有表现豪强大族财富和权势的坞壁楼橹、高楼深宅、庖厨圈舍及家禽的模型,这些陶塑模型很多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上述陪葬俑,又增加了镇墓兽、步骑鼓吹俑、抚盾执兵俑,以及甲骑部队、鞍马骆驼、毛驴牛车等模型。到了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及厚葬之风的盛行,随葬陶俑较多,且以精细雕塑、华贵妆容打扮陶俑,不仅有彩绘陶俑,还有精美无比的三彩釉陶俑,包括文官武吏、乐队仪仗、男仆女侍、行商艺人以及外国的遣唐僧侣、使臣、客商和丝绸之路载运货物的骆驼骏马,它们不仅是唐代的艺术精品,更能反映唐代雕塑的整体风貌。
唐朝时期,辽宁朝阳为营州督都府、平卢节度使治所所在地,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由此使得朝阳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发现唐墓之地。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市区已发现唐代墓葬近200处,出土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唐俑,其构思巧妙、种类丰富、制作精细,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朝阳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水平,堪称中国古代世俗题材雕塑的优秀代表。
一、驱妖逐魔的避邪厌胜俑
避邪厌胜俑包括镇墓兽、镇墓武士、十二生肖和一些怪兽,其形态迥异、生动传神,在墓中摆放有序,是驱除邪魔、保护墓主魂魄的守护者,反映了埋葬者希望墓主人在死后仍过那种富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一般来说,墓主人身份地位不同,俑的摆放及多少也不一样。
(一)镇墓俑
在每座墓葬中镇墓俑一般是四件组合,放在墓门内或甬道中,被称为“四神”,即“当圹”、“当野”、“祖明”、“地轴”。其中两件是兽形,一个人面,一个兽面;两件为武士,或称为天王,身着复杂的铠甲,不同于其他俑中的一般军士,有时根据服饰不同被分别叫作武士和文官。朝阳博物馆现藏此类俑有朝阳纺织厂鲁善都墓出土的彩绘陶镇墓兽、朝阳纺织厂唐墓和原纤维厂唐墓出土的武士俑和文吏俑等。尤其是2003年12月在朝阳原纤维厂唐墓出土的一对天王俑(图1)和一对镇墓兽相当典型。其中天王俑为陶质,模制,呈站立状。通体施青绿色釉。之一高58厘米,头戴兽面帽,天王头部置于兽口中,身披铠甲,胸部饰有护心镜,左臂弯曲,左手握拳,右手叉腰,膝上部饰有兽面裹腿。之二高60厘米,头戴鹰面帽,天王头部置于鹰口中,鹰头饰有一横冠,左臂弯曲上举。两件天王皆高大威猛,怒目圆睁,面容冷酷凶狠;镇墓兽(图2)亦为陶质,手制。蹲坐于方形台座上,狮兽形态,头顶额间有两个卷形角,眼珠圆凸,嘴宽大张开,牙齿咬合,肩两侧有双翼,背部作锯齿长脊,偶蹄,尾上翘。施黄色釉。它们在墓葬中位置十分突出,镇墓兽面目狰狞,分列墓门外两侧,武士威风凛凛,站立在墓门内两侧,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图1
图2
(二)十二生肖
陶塑猪、狗、牛、羊、鸡等十二生肖,在8世纪中叶后较为流行,它们在墓中位置固定,摆放清楚,通常放在墓壁专设的小龛中。朝阳唐墓出土了很多陶塑动物,它们造型灵巧、形态逼真。另一方面这些陶塑动物也反映了唐代养殖业的兴盛,让我们看到了唐王朝的繁荣富强。
(三)怪兽俑
怪兽俑造型怪异,也被叫作厌胜俑、神煞俑等,有人面兽、双头蛇身兽、人面鱼、人面鸟身兽等,一般放在墓室前部。朝阳博物馆现藏的此类俑有1999年9月朝阳纺织厂北唐墓出土的瓷双人首兽身连体俑、朝阳北狼山唐墓出土的彩绘陶双人首兽身连体俑等。在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1999年9月朝阳纺织厂北唐墓出土的伏听俑(图3),长16厘米,宽9.7厘米,高6.3厘米,趴伏于一长方形台面上,头偏向右侧,双手重叠置于颌下,似在侧耳倾听。头戴帽饰,腰束带,服饰淳朴素雅,衣纹洗练简洁。它是守护幽宫的警卫,用以驱妖逐魔、镇墓避邪。通常与伏听俑相伴而存的冥器为仰观俑,或立仰,或跪仰,双手执笏,举头仰观,感应天意,是观察天曹种种情况的神煞俑。而伏听俑匍匐在地、全神贯注,是专职倾听地府动静的神煞俑。它们忠心耿耿,陪伴并守卫墓主的亡魂千秋安宁、永无殃咎。
图3
二、气势威严的仪仗俑
仪仗俑即“音声队”,包括各种骑马俑、出行守卫俑,还有牛车及御夫俑、马和马夫、骆驼和驼夫。牛车和鞍鞯装饰齐备的马象征着墓主人出行时乘坐的用具,牛车之后或两边站立的俑多为军士,通常成批成组出现,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仪仗俑类在大型墓葬中通常放置在墓道两侧的壁龛内,稍小的墓则放置在墓室前部。
(一)仪仗鼓吹俑
仪仗出行,即文献所说的卤簿,是唐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唐书·仪卫上》载:“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皆有卫有严。羽葆、华盖、旌旗、罕毕、车马之众盛矣,皆安徐而不哗。其人君举动必以扇,出入则撞钟,庭设乐宫,道路有卤簿、鼓吹。礼官百司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天子以下太子、命妇、品官亦都有相应于其等级身份的卤簿。仪卫,不仅是皇帝“尊君肃臣”的手段,也是高官贵戚政治地位的象征。唐代贵族出行的时候,在盛大的仪仗行列之中,会有乐队一路奏乐,甚至有歌姬舞伎一边歌舞一边前行。于是,在墓葬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乐俑,其演奏姿势惟妙惟肖,既气势威仪,又情趣昂然,彰显了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和死后的尊贵。2003年朝阳市原纤维厂8号唐墓出土了六件鼓吹俑,其中四件骑马击鼓俑、一件骑马吹排箫俑、一件吹筚篥俑。击鼓俑应为文献所说“鼓人”,所谓“贵者将出,击鼓警众”,所以它们排在整个仪卫队伍的最前列。鼓吹俑(图4)所骑马匹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马鬃自马颈平梳至头顶,前端作角状突出,整体呈静止姿态,马胸前绘防护装备,马背上铺以方形障泥,上方再铺马鞍,属于所谓的甲骑具装。人俑皆头戴披肩风帽,身着紧袖圆领右衽长袍。击鼓俑头向左侧并微微下颔,双目圆睁,凝视平置马体左侧的圆鼓,表情凝重威严,双臂高举作击鼓状,右脚踩镫,左腿偏坐于马背上;吹排箫俑及吹筚篥俑骑于马上,神情肃然凝重,手捧乐器作吹奏状。
图4
(二)骑马俑
唐代上层贵族在出游、围猎时,都有庞大的骑兵侍卫跟从,反映在墓葬中就出现了骑马俑。另外,唐代风俗以郊游为乐,每到春暖花开,乘车骑马,赏花踏草,野宴露宿,长吟颠饮,又常偕艳乐女出游。因此,有很多淑女贵妇打扮的骑马女俑。她们骑马涉猎,塞外远游,尽享盛世优越。其中马儿多高大肥壮,马背上的人物则多姿多彩。《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朝阳唐墓出土的骑马俑很多,其造型精巧生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其中1976年朝阳市纺织厂鲁善都墓出土的彩绘骑马女俑(图5)比较典型。马为粉白色,体态雄伟,双耳耸立,骨健肉丰,四肢轻捷,目视前方,短尾上翘。马比例匀称,四足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马背上骑坐一年轻女子,柔美乌黑的发髻高高挽起,面施粉妆,唇涂朱红,面容饱满,和唐代那些面部丰腴的女俑相比,显得清秀迷人、风韵独特。身穿红色窄袖贴身长衣,黑色长裤,足穿尖头鞋。右手扶在黑色的马鞍上,左手似握马缰绳,双目斜视马左下侧,神态端庄,气质典雅,传递出从容自信和柔媚多情的美感追求。该彩绘骑马女俑再现了唐朝中前期女子骑马踏春、飒爽英姿的形象,也是唐朝时期中外民族交流和妇女地位的真实写照。
图5
(三)胡人俑和骆驼
在人物俑中占一定比例,而且十分精彩的是胡人俑。胡人是我国历史文献对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人的统称,包括来自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康国(今撒马尔罕)等地区的人,其中以波斯和大食商人为多。唐代是中国与波斯交往的高峰期,特别是盛唐时期,波斯国多次派遣使臣来到唐都长安。许多波斯商人穿过丝绸之路来中国贸易。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很多波斯商人,不少波斯人甚至世代居住中国,他们把阿拉伯文化也带到了中国,极大地影响了唐代人的生活。以胡人形象为蓝本所烧造的陶俑,被称为胡人俑。在朝阳发掘的唐墓中出土了很多胡人俑和骆驼,其中有一件釉陶胡人俑(图6),陶质,模制。头戴梯形帽,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着右衽及膝长衣,腰间束带,足蹬靴。左手抚于胸部,右手执壶。壶嘴呈鹰首状,束颈,腹鼓,假圈足。俑通体施青绿色釉。通常与胡人搭配出现的是载货的骆驼,它们是克服沙漠戈壁艰难路况的重要交通运载工具,唐墓出土的骆驼突出的特点是驮载丝绸,悬挂山羊、野雉、兔子、水壶等,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朝阳博物馆藏的青瓷骆驼(图7)再现了奔走在沙漠中的骆驼形象。
三、优雅多姿的童仆
图6
图7
童仆即指家内仆侍俑,包括体现家居生活的各类男女俑、乐舞俑等。
(一)男女侍俑及劳役俑
朝阳唐墓出土的男女侍俑较多,主要通过塑造人物不同的体型姿态及神情来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但在塑造时并不注重身份的认定,不管是劳役俑还是侍奉俑,都是面带笑容、轻松活泼,只是作为生活中的人物,有意淡化奴婢的身份,构拟的情景意在反映当时生活。其中女俑的时代变化最明显,唐初闲雅而潇洒,盛唐丰腴而浪漫,再晚些舒展而放纵。但无论是朴素文雅还是丰腴华丽,总体风貌是一致的,那就是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朝阳市交通局二号唐墓出土一件彩绘陶持箕女俑,黑发高髻,弯眉细目,身着桔黄色无领对襟窄袖短襦,下着曳地长裙,上身向右倾斜,头稍右倾,正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簸米。此俑通过塑造人物的体型姿态,表现出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达到了传神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对当时平民妇女劳作生活真实写照的成功之作。
(二)乐舞俑
唐代由于统治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音乐舞蹈也呈现出各种流派互相融合发展的繁荣局面,将唐代的乐舞艺术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1999 年9月朝阳纺织厂北唐王君墓中出土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图8、图9),其中有轻抚古琴、弹奏琵琶和竖箜篌的乐俑,也有吹奏笙、排箫的乐俑,还有长袖轻拂、婀娜多姿的舞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的演出团队,表演者神情各异、神采飞扬,形象生动逼真,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看到她们,就仿佛听到了悠扬动听的旋律,观赏到优雅妩媚的舞姿,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有关唐代营州(今朝阳)音乐舞蹈方面的资料在文献中记载较少,这批乐舞俑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乐舞俑美丽、优雅的风采,同时为人们提供了反映北方大唐乐舞方面非常珍贵的、更为直观的资料。
图8
图9
四、结语
朝阳出土唐俑数量众多,在这里只是分门别类地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加以介绍,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唐俑的艺术风格,了解唐俑艺术与唐代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唐人社会生活在墓葬中的真实再现。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