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促进产业融合的绩效研究
——以广东中山为例
2016-07-03马荣华尹亚红
马荣华,尹亚红
(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2.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广州510521)
政府促进产业融合的绩效研究
——以广东中山为例
马荣华1,尹亚红2
(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2.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广州510521)
通过广东中山市政府最近几年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的实践来分析政府是否应该参与产业融合,如果政府参与产业融合,应该如何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证明,产业融合具有明显的正外部经济效应,如果只依靠市场力量促进产业融合,那么市场刺激下出现的产业融合数量会小于社会所需要的产业融合数量,所以政府对于产业融合的介入非常必要,政府对于产业融合的干预可以使市场出现的产业融合数量尽量等于社会所需要的产业融合数量。
产业融合;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业联盟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融合对于促进产业创新和优化升级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对于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产业融合还有争议。不少学者认为在产业融合方面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政府应该介入产业融合[1-3],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产业融合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应该让市场自身去完成产业融合[4-5],政府的参与只会扭曲市场行为,政府对于产业融合的干预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6]。本文通过研究广东中山市政府最近几年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的绩效来分析政府是否应该参与产业融合,如果政府参与产业融合,那么应该如何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广东中山市促进产业融合所采取过的措施
广东中山市位于珠三角中部,其专业镇和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闻名全国。当前,中山市拥有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照明和五金设计与制造业等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5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和3个省级“创新示范专业镇”,广东省专业镇分布密度最大的地级市就是中山,它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小榄五金和音响、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南头家电、东凤小家电、黄圃腊味等知名名牌闻名国内外。精细化工、电梯、游艺产品、古典家具等产业也已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集力。专业镇和特色产业集群在过去为中山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受环境、能源、生态、土地等因素的约束,中山的专业镇经济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解决中山专业镇经济困难的出路在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而产业融合正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因此,最近几年,中山市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促进产业融合。
(一)促进三大产业之间融合的措施
1.民众镇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农业休闲旅游业。中山市民众镇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了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镇政府充分利用该镇现有的水乡资源和田园风光,在全镇范围内统一规划、主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所采取过的促进措施有:从异地引入品牌农业项目,本地政府建立特色产业平台;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整体水平;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每年举办一次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成立旅游发展公司;整合全镇各种旅游资源,以景点、餐厅、果园和菜场为基础布点经营,结合农业生产连片种植,全力打造农业种植景观,营造“处处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全域旅游氛围。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该镇已经成为在珠三角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兴“田园城市”,农业旅游和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
2.黄圃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黄圃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该镇有两个有名的农业基地:横石围和三乡围,主要产品是无污染的蔬菜、粉葛、香大蕉和头菜和高品质的四大家鱼。这两个农业基地15 600亩的水产业达和6 500亩的种植业带动了该镇很多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该镇的农业科技投入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目前,该镇有2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每年加工销售农产品45万多吨,产值超20亿元人民币。
3.中山腊味企业推“特色工业游”。黄圃镇是全国著名腊味生产专业镇,该镇将“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有机融合起来,在每年春节期间迎来大量游客。2003年底,该镇政府与中山市旅游局商讨共同推动黄圃“特色工业旅游”发展。该镇的泰和腊味有限公司在其公司一楼的生产车间设置了专门的玻璃墙,使游客能清晰地看到一块块肉料,从切割到调味的多个生产环节,该公司在二楼的烘房里设置了试食点和产品展示厅。自从“泰和”被定为该市的旅游景点,该公司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观光。
4.东升镇脆肉鲩加工。东升镇是我国最大的脆肉鲩生产基地,脆肉鲩已经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2006年,国家农业部渔业局授予该镇“中国脆肉鲩之乡”称号。该镇为了促进第一产业——脆肉鲩养殖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是开发脆肉鲩“脆度检测仪”,抢占标准制高点;省外低端养殖,本地高端养殖;深加工扩大市场空间;每年举办美食节带动推广脆肉鲩和带动销售;完善脆肉鲩的产业链,把脆肉鲩产业打造成为产业深加工、特色美食、水乡文化、沙田旅游和星际数码游乐主题乐园融合发展的现代新型产业。目前该镇共有脆肉鲩鱼塘10 240亩,年产脆肉鲩1.7万吨。目前该镇脆肉鲩养殖给该镇带来的直接收入就达到4亿元人民币。
(二)促进产业内部融合的措施
1.设立技术扶持基金促进产业渗透。中山市从1999年开始设立技术改造扶持基金,1999年该基金额度是600万人民币元,此后逐年增加基金额度,到现在每年已经超过了2 000万元,中山市每年对该基金进行绩效评价,效果显著。
2.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交叉。(1)风电产业链完善。中山的风电产业,以前只有一个整机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风电产业链。目前,中山以明阳风电为龙头,大力发展与风电相关的产业,政府出资1 500万元扶持明阳风电的发展。(2)光电产业链完善。中山市设立“供电产业基地”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政府给中山市5 000万元的基金,中山市政府给配套资金,引进“新诺科技”(全球第二家拥有光电激光技术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从激光设备入手完善中山的光电产业链。
3.实施“民企重组工程”,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2012年6月,中山市制定了《促进中山市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19条措施促进民营企业重组,专门设立了民营企业重组专项资金,要求市财政每年在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安排1 400万元用来支持本市民企重组,通过财政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激励商业银行对民企重组提供信贷。目前,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不太乐观,这正是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良好时机,中山市鼓励有闲置土地和厂房的企业与有好项目的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经营好的企业兼并经营差的企业,2012年中山市有三个兼并重组成功的案例,兼并重组将是中山未来促进产业融合的重点方式。
4.推动产业联盟。目前,中山市组建了多个产业联盟,希望通过产业联盟的建设来促进产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产业联盟通过组织专家开办讲座、项目合作洽谈、产学研合作、参观交流与学习等活动,整合产业内部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内部融合。2009年6月,“中山市半导体产业技术联盟”(简称LED产业联盟)在小榄镇宣告成立,这是中山市首个产业技术联盟,该联盟将着力解决标准、自主知识产权和公共服务平台难题,最终形成中山市LED的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012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直写光刻机产业)”在中山正式成立,该联盟以新诺科技为龙头,目前共有8家企业参加,争取把上下游企业、银行、投资公司和用户单位都吸收为联盟成员。依托中山五大支柱产业中的电子信息、机电机械和金属制品、装备制造业这三大近2 000亿的产业,中山发展光刻机产业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中山所建立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直写光刻机产业)”,将以带领行业技术创新的尖端产品为龙头,面向一批主要的下游企业、金融业及研究院所。其中,新诺科技公司是该产业的源头。
5.成立“经济协作区”,打破不同镇区产业融合的行政分割障碍。2011年,为了改变中山各镇区“各自为政”的局面和促进中山市专业镇之间的产业融合发展,市政府根据各镇区的自然禀赋与发展状况在全市设立了6个经济协作区以重新布局产业,建立了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成立“项目超市”,重新组合各镇区的特色项目与土地指标以实现要素优化配置和资源高度聚集。
6.实施产业融合专项工程。2012年,中山出台“中山美居”工程,中山的传统制造产品多数与家居有关,用“中山美居”工程将多个行业整合起来,以“中山美居”整合灯饰、家电、家具、服装、金属制品、木地板和淋浴房等中山传统优势家居产业资源,着力打造“中山美居”区域品牌和原产地商标,建设“中山美居”体验中心,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以“中山美居”整合会展资源,打造基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协同设计、产品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灯饰照明向新光源、家用电器向智能家电、五金琐具向智能安防、纺织服装向时尚设计转变。
三、中山市政府促进产业融合措施的绩效分析
(一)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绩效
中山市1978~2010年之间一、二、三产业产值变动情况见图1。
图1 中山市1978-2010年三大产业的产值变动情况
1.相关性分析。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是 0.923 541,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是0.933 692,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是0.996 255。产业之间相关系数的高低可以说明产业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带动发展的程度。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山市的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情况最好,其次是一、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最后是一、二产业之间的融合。从图1也可以看出,二、三产业产值变动情况最吻合,其次是一、三产业,最差的是一、二产业。
2.回归分析。对中山三大产业产值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tα/2(n-2)=t0.025(31)=1.7,以上回归结果中自变量系数的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为0,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说明一、二产业之间、二、三产业之间和一、三产业之间都存在融合现象。从可决系数来看,六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很理想。回归结果显示二、三产业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系数的T统计值和调整的可绝系数最高,一、三产业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系数的T统计值和调整的可绝系数其次,一、二产业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系数的T统计值和调整的可绝系数最低,意味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情况最好,其次是一、三产业之间,最差的是一、二产业之间,这和前面的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
表1 中山三大产业之间的回归分析
(二)产业内部融合绩效分析
随着中山市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为主要方式的产业内部融合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1.电子信息产业与灯饰产业融合发展。古镇灯饰一直是中山市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典型代表,以前古镇灯饰的光源一直采用白炽灯,随着LED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古镇灯饰已经与LED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了灯饰产业的高位嫁接。比如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已经成功引入蓝宝石衬底材料生产企业——中山兆龙光电有限公司,小榄镇引入了亚洲最大的直插式LED芯片封装企业——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这些电子信息产业的上游企业与中山古镇、横栏、小榄和板芙镇的灯饰产业融合发展构成了中山LED产业的链接点。
2.电子信息产业与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沙溪休闲服饰、大涌牛仔裤纺织服装是中山典型的传统产业,随着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目前这些产业已经受到较大冲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中山市服装产业正在与以RFIDJI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比如小榄镇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沙溪镇通纬制衣有限公司也分阶段在内部物流、绩效管理中应用了RFID技术,都大幅度提高了中山服装的生产效率。
3.北斗产业与中山市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中山以“北斗城市”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基于第二代北斗的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和公共运营服务支持平台、武汉大学北斗产业研究院、北斗导航产业孵化基地、东方红卫星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推动了中山市已经具备条件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企业以及软件企业侍机进入北斗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
4.风电产业与中山市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山以明阳风电为支撑,加快建设广东风电研究中心、出口中心、核心零部件制造中心、整机制造与服务中心四大功能中心,积极推动中山市具备条件的铸造、锻造企业、电线电缆企业进入风电产业、进一步完善风电产业链,努力打造珠三角最大的风电机组产业研究基地和亚洲最大功率的风电发电机组生产基地。
四、启示
(一)政府对产业融合的介入非常必要
产业融合不仅具有微观经济效益,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同时产业融合也具有间接的宏观经济效益,因为产业融合可以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新的产品和新的产业,因此,产业融合具有明显的正外部经济效应。如果只依靠市场力量促进产业融合,那么市场刺激下出现的产业融合数量会少于社会所需要的产业融合数量,所以政府对于产业融合的介入非常必要。政府对于产业融合的干预可以使市场出现的产业融合数量尽量等于社会所需要的产业融合数量[7]。
(二)政府对于产业融合的干预有效果
由于信息沟通成本高等原因,企业之间进行产业融合困难重重。产业融合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企业要从产业融合中获取收益一般要等待很长时间。由于企业一般更加看重短期利益,所以企业对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非常有限[8]。政府通过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降低企业之间产业融合的成本和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来增加企业之间进行产业融合的短期收益,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融合[9]。
(三)政府只能通过市场引导的方式介入产业融合
虽然政府非常有必要介入产业融合,政府介入产业融合也非常有效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对于产业融合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干预[10]。企业最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政府的强行干预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政府只能通过市场来引导产业融合,通过降低企业产业融合的成本,增加企业产业融合的收益来诱导产业融合的出现,产业融合的主体仍然而且只能是企业,政府只是为企业的产业融合提供各种辅助[11]。
(四)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对于促进产业融合很重要
不打破地方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镇与镇之间的行政分割,产业融合将无从谈起。地方行政分割使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困难,要素无法流动。各自为政,每个地方政府都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使不同行政地区之间的产业融合困难重重。
(五)鼓励兼并收购是促进产业融合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政府促进产业融合的措施可以有很多,但是很多措施在操作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是促进产业融合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兼并收购是很古老和很成熟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对于兼并收购都很了解,易于接受,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和提供信息等方式帮助企业尤其是民企之间进行兼并收购[12]。
(六)制定“产业融合专项”是促进产业融合最有效果的方法
“产业融合专项”直接把相关产业整合在一起,可以使企业迅速了解与它相关产业的一些产品和技术信息,使企业立刻从产业融合中获得经济利益,迅速调动企业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产业情况,对于关联行业比较多的产业,通过利益诱导的方式制定一些“产业融合专项工程”,把相关的企业和行业整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直接促进产业融合的效果。
(七)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比产业内部的融合更加困难
由于三大产业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获取和掌握其他产业的信息比获取本产业内部的信息更加困难,因此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成本要大于产业内部的融合成本。也正因为此原因,政府在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要少于促进产业内部融合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市场在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方面力量最为薄弱,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也是最需要政府帮助的领域,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三大产业之间融合的促进力度,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在更高的政府层面上采取措施,比如县一级的政府比镇一级的政府在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方面更加有效。
五、政府促进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技术融合,组建研发工业园
把具有技术关联的一些企业的技术研发部搬在一起,组建技术研发工业园。这些技术研发部既可以为自己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同行业的技术研发人员聚合在一起,经常交流沟通,有利于产生新思想,对突破性创新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技术研发工业园里,各个行业的技术信息汇集在一起,实现技术共享,有产业融合意向的企业可以经常到这里了解技术信息,进行咨询。
(二)中介组织牵线搭桥
产业融合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多数企业只知道自己所处行业的技术情况,对于其他行业是门外行,他们不知道其他行业有什么技术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创新服务,也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可以为其他什么行业服务。因此,政府可以引进或者组建一些为产业融合服务的中介组织,为有产业融合意向的企业牵线搭桥,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这对于产业融合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组建产业融合区
把具有技术关联性和消费关联性的产业融合在一起,组建产业融合区。产业融合区内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不同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等信息汇集在一起,容易触发产业融合的产生。
(四)政府制定产业融合指导意见
政府制订指导产业融合5~10年的规划,计划好产业融合的步骤,各个阶段产业融合的重点和目标,提出产业融合的方法措施,出台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融合的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
(五)组建产业融合协会
政府出面组建产业融合协会,该协会是属于民间性质的组织,引导对产业融合有兴趣的企业加入该协会,成为该协会的会员,企业有关产业融合的供给和需求的各种信息都在该协会登记,使其成为产业融合信息汇集,信息交流的平台。该协会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有关产业融合的论坛或者座谈,组织一些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业的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和走访活动。
(六)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它可以和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和产业融合本质都是创新,很多创意产业本身就是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
(七)培养和引进产业融合人才
产业融合需要大量同时熟悉各类产业技术和产品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政府要鼓励企业对员工培训,使员工了解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政府要引导科研单位培养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八)创造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
良好的外部对环境产业融合有利,比如鼓励创新精神和保护知识产权等。好的产业融合环境使市场竞争更公平,交易费用更低,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
(九)建立技术和产品展示中心
建立一个展示大厅,把各行各业的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放在一起进行展示,使用电子屏幕对这些技术和产品加以说明介绍。所有企业的员工随时可以来这个展示中心参观,寻找可以借为己用的其他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在参观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灵感,找到和其他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方法。
(十)鼓励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
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是目前推动产业融合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措施,政府应该出台一些鼓励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兼并收购。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都不乐观,这正是企业之间兼并收购的好机遇,可以在这个良好的机遇下出台各种鼓励民营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鼓励经营好的企业去兼并收购经营差的企业,有项目的企业兼并有闲置土地和厂房的企业。
[1]陈柳钦.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3):31-35.
[2]林民盾,杜曙光.产业融合:横向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30-36.
[3]吴颖,刘志迎.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2):67-69.
[4]陈家海.产业融合:狭义概念的内涵及其广义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35-41.
[5]周旭霞.产业融合:浙江民营企业的一种创新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19-124.
[6]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9-73.
[7]柳旭波.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J].长白学刊,2006,(2):61-63.
[8]曹卫,郝亚林.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3,(3):14-17.
[9]马健.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5,(3):86-89.
[10]李玉红,麻卫华.产业融合现象成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1):53-55.
[11]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变革[J].中州学刊,2004,(4):59-62.
[12]陈晓涛.技术扩散与吸收对产业融合演进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45-48.
[责任编辑:刘 炜]
F124.3
A
1672 -5956(2016)02-0043-06
10.3969/j.issn.1672-5956.2016.02.007
2015-06-12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WYXM0124);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WYXM0087)
马荣华,1972年生,男,江西赣县人,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电子信箱)mrh560 @sohu.com。尹亚红,1970年生,女,江西莲花人,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