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6-07-03徐春春方福平周锡跃
徐春春,纪 龙,方福平,周锡跃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
农业经济·农业管理
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徐春春,纪 龙,方福平,周锡跃*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
西南地区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为促进西南地区水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针对其水稻产业现状,从基础生产条件较差、气象灾害频发重发、稳定面积难度较大和科技创新瓶颈较多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深入挖掘西南地区水稻的独特文化、稳步推进西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加大水稻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以及加快西南特色大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西南地区;水稻;文化;科技;种业
西南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市(区),其中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水稻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2014年西南地区水稻面积、总产分别为450.81万hm2和3 099.03万t,占区域内粮食面积的27.56%和总产的41.22%,有效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口粮需求;梯田水稻生态系统是西南传统农耕文化的伟大创造和典型代表,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旅游观光等方面还具有平原稻田生态系统不具备的服务价值[1-2];四川、重庆是我国再生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8成以上,不仅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温光热资源稳定提高单位面积稻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在稻作机械化难以推广的西南丘陵山区蓄留再生稻,还肩负着雨养农业区冬季蓄水抵御干旱的重要生态功能[3];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4],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不仅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5-7],同时也入选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GIAHS);西南地区水稻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稻作起源中心之一[8],云南特别是滇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稻种质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以及优质资源的富集地[9];贵州的特色稻种香禾糯也是我国水稻研究的宝贵遗传资源,至今为止仍保留了较为多样的香禾糯品种[10]。2014年西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 488.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57%和东部地区的62.7%[11],发展水稻生产既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增加就业。为促进西南地区水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基于西南地区2004—2014年水稻生产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
受种植效益偏低和资源条件约束,近年来西南地区水改旱和撂荒现象增多,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滑。2014年,西南地区水稻面积450.81万hm2,比2004年减少10.77万hm2,减幅2.33%,占全国水稻面积的比重下降1.39百分点。其中,云南水稻面积增加5.85万hm2,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面积分别减少7.2万hm2、3.45万hm2和5.96万hm2,减少面积除受地形、水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限制出现撂荒外,其他主要用来发展旱作玉米生产。玉米面积由2004年的345.06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416.22 万hm2,增加71.16万hm2,增幅达20.62%[12]。
1.2 单产水平
受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等影响,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稻单产持续徘徊(图示)。2014年,西南地区水稻产量为6 874.35kg/hm2,比2004年提高59.4kg/hm2,增幅仅0.87%;同期西南地区玉米产量提高676.05kg/hm2,增幅达15.78%;全国水稻产量提高502.35kg/hm2,增幅为7.96%。特别是在发生严重旱灾的2006年和2011年,西南地区水稻产量分别下降739.35kg/hm2和294kg/hm2,水稻总产量分别减少427.6万t和99.8 万t[12],对保障区域口粮供给安全造成很大影响。
图示2004—2014年西南地区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变化Fig. Rice area,per unit yield and total yield of rice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2004—2014
1.3 科技水平
多年来,西南地区研发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1)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如:金优527、D优202、Ⅱ优162、Q优8号等广泛适应于长江流域一季中籼稻区、南方双季晚稻区乃至东南亚等地区,辐射面积超过0.13亿hm2[13]。2)高海拔粳稻品种选育。以云南为核心的云贵高原粳稻区是我国粳稻生产的特色区域。云南省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粳型不育系——红帽缨,开创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历史;选育出云光、滇型、凤稻系列杂交粳稻,结束了温凉稻区不能种植杂交稻的历史[14]。截至2015年,在农业部认定的118个超级稻品种中,西南稻区选育的品种有16个,占13.56%。3)超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四川省大力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云南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贵州省推广的杂交水稻“五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重庆的再生稻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等[15-18]。对于提高西南地区水稻栽培技术水平、提高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种业发展
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打造三大国家级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确定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和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四川省是国家杂交水稻制种的优势区域和种子供应基地,自然条件优越、制种操作规程严格、制种技术先进,制种面积、单产、总产量、省际调剂量、出口总量均居全国首位[19]。2014年,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万hm2、占全国的1/5,产种6万t左右,供种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7 689.83t,出口金额2 113.28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8.02%和33.34%,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首位[20]。
表1 2014年西南地区的耕地及有效灌溉面积Table 1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2014in southwest China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生产条件较差
西南地区地形地貌特殊,土地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丘陵地区田块零碎、水低田高,水利灌溉条件普遍较差,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率极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耕地和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以及集中度上与中东部地区均存在较大差距,对粮食和水稻生产影响明显。从农业灌溉情况看(表1),2014年西南地区耕地面积1 874.07万hm2,占全国的15.4%;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603.44万hm2,占全国的9.35%。从地区情况看,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有效灌溉面积占各自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0.29%、44.83%、21.89%和28.15%,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02%[11]。
表2 2004—2014年西南地区的农作物受旱面积Table 2 Crops affected by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2004—2014
2.2 气象灾害频发重发
西南地区是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和集中地,特别是旱灾频繁发生,对农业和水稻生产影响较大,造成粮食和水稻减产、耕地贫瘠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降低[21-23]。2004—2014年,西南地区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平均达286.64万hm2,占全国的16.59%(表2);2010年受旱面积占全国的37.95%、2006年占26.45%[11]。2006年四川、重庆大旱,水稻产量分别下降792kg/hm2和1 842.9kg/hm2;2011和2013年夏季,贵州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大量农作物减产绝收,水稻产量分别下降1 945.05kg/hm2和613.8kg/hm2[12]。
2.3 稳定水稻种植面积难度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全新背景下,种粮效益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农民生产决策的关键因素[24]。受水稻生产效益下降、比较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西南地区稳定水稻面积的难度很大。原因:1)生产效益下降。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稻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种植效益明显下滑,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较大。2014年,重庆、四川、贵州一季中籼稻总成本分别为19 349.55元/hm2、16 767.9元/hm2和26 403.3元/hm2(表3),比2004年提高151.44%、166.99%和161.22%,净利润分别减少4 508.55元/hm2、2 403.9元/hm2和6 428.1元/hm2;云南一季粳稻生产总成本提高156.11%,净利润减少1 681.35元/hm2。2)比较效益偏低。近年来,云南热带作物、蔬菜和花卉等发展形势较好,2014年烤烟、西红柿产值分别高达58 068.15元/hm2和14 7276.6元/hm2,而云南粳稻总产值为29 747.7元/hm2,比较效益偏低[25]。
表3 2004年和2014年西南地区的水稻生产效益Table 3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n 2004and 2014
2.4 科技创新瓶颈较多
1)品种审定及应用情况。西南地区水稻品种多乱杂,推广部门难以根据品种的高产栽培特性对大面积生产进行统一指导,限制了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2014年西南地区审定品种总数为73个,占全国审定品种总数的17.42%,比2004年增加11个;2013年四川推广面积6 666.67hm2(10万亩)以上的杂交稻品种68个,比2004年增加55个,但单品种平均推广面积仅1.79万hm2,比2004年减少11.03万hm2,主导品种不突出。2)机械化发展情况。受西南地区特殊地形条件和经济状况限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缓慢。根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在2015年长沙“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上的讲话可知,2014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已达38.5%,但西南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仍未超过20%。3)再生稻生产情况。受政策导向、强再生力中稻品种短缺、头季稻机械化收获困难、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推广普及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重庆、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逐年下滑[18]。
3 对策建议
3.1 深入挖掘西南地区水稻的独特文化
西南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应深入挖掘水稻的独特文化内涵。一是加大对西南地区稻作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通过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性的西南稻作文化保护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西南稻作文化在促进农耕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方面的认识,努力把西南稻作文化品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影响深远的国际性文化品牌。二是加强西南地区稻作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西南地区稻作文化和资源优势,通过创办稻作文化旅游节、推广文化产品,开展农产品、特色食品加工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拓展西南地区水稻的生产功能和发展方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为西南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2 稳步推进西南地区水稻生产发展
西南地区重点是在稳定现有水田面积的基础上,挖掘梯田水稻和再生稻发展潜力。一是稳定现有水田面积。在改善西南地区水稻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普遍存在的“占稻田补坡地”,以及将生产条件好、设施配套的稻作区改种经济作物的现象,稳定现有水田面积,保障区域口粮安全。二是重视梯田水稻生产。通过构建水稻生态补偿机制、对农户梯田种植水稻给予补贴等形式,保护具有西南特色的梯田水稻生态系统,不仅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口粮,对丘陵地区蓄水保水、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稻作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大力发展再生稻。四川、重庆再生稻生产技术成熟、经验丰富。通过选育推广一批强再生力一季中稻品种、实施再生稻专项补贴以及解决头季稻机械收获难题等技术瓶颈,再生稻面积仍有继续扩大潜力。
3.3 加大水稻科技创新支撑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西南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西南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和杂交稻制种优势。对西南地区稻种资源开展系统鉴定、评价和筛选,加快培育适宜当地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发挥水稻单产潜力;加大投入,通过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制种基地,稳步提升西南地区杂交水稻制种能力与质量,满足国家用种需求。二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集中力量解决西南山地和小田块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加快研究推广适宜高原及丘陵山区的机插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西南地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三是加快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针对西南不同稻区异常气候、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及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程度,通过品种筛选、调整播种期、改进种植模式等措施,加快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同时,要根据西南地区水稻主要病害发生区划搞好防控工作[26]。
3.4 加快西南特色大米产业发展
西南地区特种米类型多样,有云南的哈尼高原红米、软米和紫米,贵州茅贡米等优质大米,以及重庆、四川的特色再生稻米等。一是加大投入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西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运输不畅,要进一步加大对西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完善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发展特色大米产业的硬件保障能力。二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龙头企业对于大米产业发展拉动作用明显,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予以支持,实行“企业+科研机构+农户+基地”或“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全方位推进特色大米产业发展。三是加快特色大米品牌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西南地区大米特有的生态、地域和历史等传统竞争优势,全方位打造地方性特色大米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原产地品牌的保护和利用,不断提高稻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文波龙,任 国,张乃明.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土壤养分垂直变异特征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 (1):78-81.
[2]李凤博,徐春春,周锡跃,等.稻田生态补偿理论与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01-105.
[3]姚 雄,唐永群,文 明,等.西南生态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6):1059-1064.
[4]玄松南.梯田稻作民族——哈尼族稻作文化田野调查记[J].中国稻米,2012,18(2):41-44.
[5]白艳莹,伦 飞,曹 智,等.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8-702.
[6]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等.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4):451-457.
[7]王艳杰,王艳丽,焦爱霞,等.民族传统文化对农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贵州黎平县香禾糯资源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617-628.
[8]徐福贤,熊 洪,郑家国,等.西南主要籼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及进一步高产的对策[J].中国稻米,2008(5):72-74.
[9]曾亚文,李自超,杨忠义,等.云南稻种主要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及其规律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6):511-517.
[10]焦爱霞,王艳杰,陈慧查,等.贵州黎平县侗族村寨香禾糯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的考察[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1):173-177.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3]张 鸿,郑家国.西南地区现代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四川农业科技,2010(9):8-9.
[14]宋天庆,赵慧珠.大理州高海拔粳稻新品种选育的主要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08(4):6-8.
[15]喻春莲,任光俊,池忠志,等.四川水稻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J].西南农业学报,2010 (3):636-640.
[16]杨从党,李贵勇,夏琼梅,等.云南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简介[J].中国稻米,2013,19(4):129-130.
[17]周维佳,罗德强,江学海,等.杂交水稻五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6):55-56.
[18]姚 雄,李经勇,李 杰,等.重庆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示范研究及技术推广建议[J].中国稻米,2015,21(4):197-200.
[19]罗林明,章 锐,周志军,等.四川杂交水稻制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09(7):30-31.
[20]程式华.2015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1]方福平,李凤博,徐春春,等.西南大旱、粮食安全及政策反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0(7):77-82.
[22]李雅坤.干旱对西南四省水稻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3]宋艳玲,蔡雯悦,柳艳,等.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变化及对贵州水稻产量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14,25 (5):550-558.
[24]宋小青,欧阳竹.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2,67(6):793-803.
[2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6]陈德西,何忠全,封传红,等.水稻主要病害发生区划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3):1072-1078.
(责任编辑:冯 卫)
Rice Industry Actuality,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XU Chunchun,JI Long,FANG Fuping,ZHOU Xiyu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Zhejiang310006,China)
Southwest is one of China’s six major rice producing regions,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Southwest,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ice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such as the po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the serious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the difficulty to maintain a stable area and the bottleneck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lly,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such as deepping excavation of the unique rice culture,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steadily,strengthening r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pport,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west region;rice;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seed industry
S-1;F326.11
A
1001-3601(2016)07-0319-0142-05
2016-03-04;2016-05-13修回
财政部-农业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水稻产业发展与新型稻作模式研究”(2014RG007-1)
徐春春(1983-),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稻米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E-mail:xuchunchun77@163.com
*通讯作者:周锡跃(1966-),男,高级农艺师,从事粮食安全研究。E-mail:xiyue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