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常见杂粮的栽培技术分析

2016-07-02王志民

现代农业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杂粮栽培分析

王志民

【摘 要】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一般指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多种特殊用途的作物。小杂粮营养价值高,是一种药、食双重功效兼备的重要新型食品资源,其种植地偏僻,远离污染,属于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在现代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杂粮;栽培;分析

[Abstract]Small grains is minor grain crops commonly known as beans, generally refers to planting area, planting area and less special, has a variety of special purpose crop planting method. Small grains, high nutritional value, is a kind of medicine and food dual efficacy with important new food resources and the remote, what has been far away from pollution, are natural pollution-free green foo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odern green healthy food.

[Key words] grains; cultivation; analysis

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和膳食结构的改善,杂粮作为绿色食品,其丰富的营养调味健脾的保健作用,将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量将不断扩大。但杂粮栽培技术发展比较缓慢,严重制约着大面积推广,使得杂粮并未被农民所重视。以下对几种常见的杂粮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1 谷子的种植高产

1.1 基地选择

应选择壤土、砂质土或粘质土等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质地松软的土壤。要求土壤高燥,排水良好、农药残留量低,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有机质量含量2%以上的中性土壤;要远离矿区和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

1.2 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一般适宜品种有龙谷25、嫩选15、嫩选16等。籽粒饱满,纯度和净度要达到98%,发芽度不低于85%。

1.3 种子处理及播种

通过风选或水选清除秕谷、杂草种子;选择每天中午晾晒3~4h,3~5d杀灭种皮附着的病菌,土壤耕层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墒情好时播种,播种时施肥不宜过大,先踩底格子,手工播种0.5~1kg/亩,播种深度3cm左右;播种后到出苗前进行1~2次镇压,人工拔除杂草。

2 高粱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科学施肥

高粱的需肥特点:高粱的需肥从幼苗出土到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生育前期,从幼苗出土至拔节;二是生育中期,从拔节至穗形成;三是生育后期,从开花授粉到籽粒形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育特点,对肥料吸收需求也不同。

2.2 高粱施肥技术

2.2.1 基肥 增施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保证高粱苗期的生长需要,为中、后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过磷酸钙、尿素或复合肥,通常占总施肥量的70%~80%。

2.2.2 追肥 生育期需追23次,即提苗肥、拔节肥、孕穗肥。提苗肥:定植成活后,根据幼苗生长状况,用淡粪水兑少量尿素追肥。一般亩用1000kg人畜粪,5~10kg尿素。拔节肥:拔节肥通常在10叶期施用,每亩用人畜粪1000kg,尿素20kg。孕穗肥:孕穗肥通常在13~14叶期施用,每亩用人畜粪1000kg,尿素10kg。

3 绿豆栽培技术

3.1 选种

播种前进行选种,选出籽粒饱满的可育籽粒作种子,进行筛种。绿豆种子中有10%左右的硬实,俗称石绿豆,不易发芽。可在播前进行机械摩擦破皮或浸种一夜促进发芽。播种前用豇豆族根瘤菌拌种,即能提高绿豆产量,又能培肥地力。为防治根腐病可用25%多菌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5%。

3.2栽培技术

一次选择法在用种量不多的情况下,在绿豆成熟前4~5d内,在丰产性状好的田间里,选择植株健壮、分枝结荚适中、结实率高、成熟期相同、子粒饱满、抗倒伏、抗炸荚、抗病虫害强,具有原品种特征特性的优良单株挂牌,收获后扎成捆放在通风干燥处晾晒2~3d,然后脱粒,除去杂质装袋单存单放,留作种用,此种方法较为省时、省力。

3.3及时收获

收获时要认真核对标牌,标牌不清楚、不全不能混收.以保证纯度。

猜你喜欢

杂粮栽培分析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油麦菜栽培要点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细粮VS杂粮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自然栽培的味道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杂粮小镇之歌
夏季苦瓜栽培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