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VS财富,谁才是更好的等价物
2016-07-02赵钧
赵钧
企业利用专长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
近一个月来,一些资历颇深的社会责任专家豁然发现:
过去10年,他们时常向企业推崇备至、却又受限于缺乏财务数据支撑的这套理论,似乎一下子又热了起来!
判断的依据其一是:
在4月19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的企业(更多分析详见本期封面文章《责任与爱心和力》)。
其二是:在5月8日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媒体座谈会上,刚刚接替柳传志出任俱乐部新主席的马云现场向媒体呼吁,希望社会不要再评“首富”了,不应仅仅关注一个人的财富值。他表示,“首富”应该是“首负”,是负责任的“负”,应该评比首先富有社会责任的责任家。
高层决策者和企业界代表对于企业的爱心和财富、社会责任和竞争力的论述,意味着社会责任正成为定义和评判企业财富、竞争力和生命力新的标准,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竞争力也正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选项。
对于社会责任与商业的距离,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关系,事实上早在2005年9月由本刊举办的责任竞争力——中欧企业社会责任2005(北京)国际论坛上便进行了研讨,并首次提出了责任竞争力的理念。
正如大家经常能够听到的,所谓责任竞争力,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来回应、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其本质在于公平加效率,其目标是企业在增强市场竞争实力的同时,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理论的先导,也是理论的终点。十年之后再看责任竞争力理念,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责任竞争趋势明朗、中国经济转型大幕开启、乃至企业履责实践的逐渐深入,这些变化的实践一方面不断丰富着责任竞争力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这些变化着的实践也前所未有地迫切需要责任竞争力理念的指导。
而将这些得到丰富的内涵梳理出来,将实践中可以直接用起来的指导总结出来,这是本篇文章的目标,也是作者新的思考。
责任竞争力矩阵与责任竞争力曲线
在责任竞争力理念提出之初,我们同时还提出过一个责任竞争力矩阵,就责任与竞争力总结出了五组关系,而今天笔者想推荐一条更为简明的责任竞争力曲线,并由此区分出相对应的三种企业。
1.责任竞争力矩阵
责任竞争力矩阵一共存在五种情况,具体来看,
第一种是“责任—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活动只为利益相关方的存在而尽责,其本身没有利益追求,也不关心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这类组织的代表是纯公益慈善组织。
第二种是“竞争力—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行为准则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传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是其中的代表。
第三种是“责任—竞争力”,此情况下,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效率,其行为准则是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
第四种是“竞争力—责任”,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目的是为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
第五种是“责任和竞争力是同时的”,在履责的同时,竞争力也得以提升,在竞争力提升的同时,责任也得以履行。
上述五种情况,当企业处于第三种、第四种情况时,都属于利己利他的运营方式,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而第五种情况则达到了主管和客观的统一,是责任竞争力的最高境界。
2.责任竞争力曲线
企业运营过程中责任与竞争力的关系,还能通过一条曲线来呈现(需说明的是,责任竞争力曲线只是理想和极致状态下对企业决策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描述),如下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表中,横轴代表着社会责任,纵轴代表着竞争力。可以发现,以S线为界限图标可分为三部分,即s线上方区域、s线下方区域和s线自身。与此相对应,我们也能划分出企业履责过程中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s线上方区域代表着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意味着企业的决策行为更多是从增加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去考虑的,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但该决策和行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略显不足。
第二种情况,s线下方区域则完全相反,代表着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意味着企业的决策行为更多的是提升了企业的履责水平,这种状况下,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很大,但市场竞争力不足。
第三种情况,也就是s线本身,这是责任与竞争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较为理想的状态。意味着企业决策行为实现了责任和竞争力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厘清认识:责任竞争力的新内涵
如何界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的距离
可以说一直是热议不断,也是颇负挑战性的课题。但值得玩味的是,无论论战结果如何,赞同社会责任应该远离业务和商业与坚持应当立足主营业务来履行社会责任,由此分化出的两种履责形态似乎这几年都在各自轨道上发展得不错。
前者以一些纯公益慈善活动和项目为代表,以输血式的扶危济困为特征,这类活动如今在涉及一些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后者则以企业立足自身业务优势,将社会责任与商业计划、业务运营相融合的项目或活动为代表,这种情况在一些社会责任实践水平较高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如何理解企业专业优势的界限
前面提到的专业优势,在责任竞争力的定义中代表着企业履责的支撑和归依,企业利用专长解决社会问题,可以大大提升履责的效率,真正做到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好钢用在刀刃上。但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专业优势?如ICT企业具有的信息化优势、能源企业具有的资源优势、科研机构具有的人才优势等,这些属于企业所长,但似乎又不像是专业优势。endprint
在这里,笔者想要表达的是,责任竞争力强调的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解决社会问题,此处的“专业”,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既包括了企业专业方面的优势,也包括了诸如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技能优势等,或许用核心优势更加贴近企业的实践状况。
但此时问题又出来了:企业的核心优势和专业优势如何界定?尤其是在企业转型、兼并重组的大背景下,企业原有的核心优势也可能因为企业战略转型、业务转移等因素悄然发生改变。尤其针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传统的专业优势、核心优势也在悄然转化,新的核心优势尚在形成或并不明显,甚至不止一个的情况下,又应如何去评判此间企业履责过程中是否通过专业优势去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
从学术上,类似的技术问题值得深究,但责任竞争力在实践中有一条原则却是颠扑不破的,那就是:企业利用专长解决社会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履责效率、进一步巩固既有优势,同时对于协同参与社会共治也将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理解社会问题的阶段
这同样会是一个深究起来特别有意思的话题。
责任竞争力理念中提出“企业要利用专长来解决社会问题”,但对这个“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同样也代表着企业不同的履责水平。
相信不少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同事应该熟悉,在每年由本刊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每年都会发布一本以年度为单位的企业责任竞争力案例集。这些案例严格的按照“公司简介—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主要成效—可持续展望”的逻辑展开。
从每年我们从企业提交的案例以及沟通中的反馈来看,案例中“存在问题”这一部分很难写。这块把得准,那么其他部分就回得去、不跑偏。而在我们近年来对数百个责任竞争力案例的研究和跟踪来看,大部分企业案例点基本都集中在环境保护、客户服务、员工权益维护等方面。
这一方面意味着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企业是有共识的,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对于一些新议题、新方向无论是关注还是实践都还不足。具体到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来看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和实践更多还是对于最集中、最凸显的一些社会问题上,表现为对这些问题的修复和响应。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大多属于行业龙头和社会责任领先企业)在选择社会责任项目时却专注于结合自身优势去开展一些前沿性议题项目,如碳排放、生物多样性等,表现为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的预警。这些大多属于新议题,同时在国内的关注度也不高,所以有些看起来并没有成为显性的社会问题,但你能说这些关注新议题、预警新矛盾的实践项目没有竞争力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相比于修复过去、关注现在,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的预警更加值得尊敬。具有这样前瞻性眼光的企业,也无疑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
责任超越财富:社会责任将是更好的等价物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现在企业谈赚了多少钱的越来越少了,谈做了多少社会责任的是越来越多了;企业家看重个人财富排名的越来越少了,看重评价他有社会责任感的越来越多了;投资者把盈利能力作为唯一指标的越来越少了,把责任竞争力作为长期投资参考的越来越多了……言必称责任,一说就是可持续。似乎悄然间,责任正在超越财富,成为象征竞争力新的一般等价物。
查询资料可以发现,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而在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某些时候,责任似乎也正在扮演着样的角色:
责任正成为市场竞争的新要素
在经历了质量竞争、环境竞争之后,企业正进入到以社会责任竞争为核心的全面责任竞争阶段。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新的共识下,社会责任往正成为超越国界、超越地域、开展市场竞争的新话语。尤其对于正大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要进入新的市场、融入新的文化,社会责任往往是比金钱更加无往不利的新抓手。
责任成为企业家精神的新标准
评判企业家精神的指标中,影响力、领导力、创新力等是最常见的传统指标,但作为具有公众人物,企业家同时也具有引导和谐向上、彰显正能量等责任和使命,这也决定了社会责任感正成为企业家精神新的注脚和新的要求。
责任正成为社会公众的新风尚
也许你也会不经意地发现,你越来越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那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产品、越来越热衷于在朋友圈等平台去针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些现象的概括,我们曾就此认为“社会责任正进入全民履责时代”。而社会责任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同时也将倒逼中国社会治理进入协同共治的新阶段。
责任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新插件
正如本期另一篇文章所讲的那样:道德和责任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当市场失灵、监管滞后、法治有待健全的时候。这个时候,道德和责任将成为助推社会进步新的插件,助力和谐高效运行。(请详见本期《天黑闭眼请杀人》)
责任能不能当钱使?看起来不现实,得出上述观点的,也多会被认为是一厢情愿的社会责任从业者和布道者。但不可否认的是,责任不是财富,责任高于财富,为财富注入责任的内核,可保可持续的事业活力永驻。
编辑|李蔷薇 qiangwei.li@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