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6-07-02策·杰尔嘎拉
策·杰尔嘎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作家、艺术家的亲切关怀。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新的重要论断,明方向、立纲领、点问题、提神气,与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的文艺要把中国精神熔铸其中,贯注价值观,提升精气神,要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鼓舞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维护民族独立、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之源。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积极倡导、组织和扶持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抒发家园情怀,彰显民族正气,颂扬英雄人物,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促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动力之一。要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生动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大力描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倾心反映万千人民寻梦的奋斗历程,讴歌时代楷模,赞颂人间大爱,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文艺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各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中国梦”为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创作生产精品力作为中心,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鼓舞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文艺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主体,我们要用它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艺的价值不等于金钱的价值,文艺的价值体现为精神文化价值。文艺必须坚持自身的价值立场,只有承认文化的独立价值,文化才能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精神,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应有之义。
文艺要给人精神理想,还要尊重艺术规律。习总书记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表现在文艺作品中。“活灵活现”要求文艺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重实效。不讲艺术效果的思想表达往往是形式主义,不能感动人的作品就谈不上凝聚人心。“活灵活现”也是人民群众对优秀作品的一种真实期待,这需要作者对生活、对理论有发自内心的认识、理解。
文艺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们必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道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要遵循这条规律就必须走到老百姓中,和他们交朋友,这样才能知道老百姓的所想、所思、所求、所梦,才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当你真正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你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真正挖掘到他们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思想情感。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从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是鲜活的作品,才会成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深入生活,一定要“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不仅要“身入”,还要“心入”,更要“情入”,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人民很具体,就是身边的人和事,与你休戚与共、利害相关、血肉相连,从中体验出来的经验才是有血有肉的原装货、干货和实实在在的活性元素,才能写出原创精品。只有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汲取丰沛的营养,才能创作出真正接地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我区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著名作家敖德斯尔先后长期深入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巴林草原和白音希勒草原,火热的生活给了他丰富多彩的给养,创作出了《撒满珍珠的草原》《阿力玛斯之歌》《欢乐的除夕》《水晶宫》《骑兵之歌》《蓝色的阿尔善河》《欢笑的阿尔善河》等优秀作品。著名作家玛拉沁夫长期在太仆寺旗挂职锻炼,写出了艺术成就很高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长期深入乌珠穆沁草原,写出了中篇小说《春天的太阳升自北京》;扎拉嘎胡长期深入包钢,写出了长篇小说《草原雾》……这些老一辈蒙古族作家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心中有人民,脚下有生活,创作出的优秀文学作品充满真情实感、高扬时代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蒙古族作家茁壮成长。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多元的渠道和人民保持联系,但需切记,这一切并不能替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和人民群众面对面、手挽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和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所思所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大作品。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把根扎在人民之中、扎在生活之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造活力,文艺创作才能常新,艺术生命才能常青。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