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6-07-02朱晓俊邢智仓
朱晓俊?邢智仓
开放是国家和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理念已被列入国家新发展理念之一。作为在我国向北开放战略格局中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内蒙古,结合国家对我区开放发展的要求以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的开放定位,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着力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深度融入国内外经济。
围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优化开放布局
内蒙古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对外开放发展的不协调,要通过优化开放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对外开放的多点多极支撑的格局,提高我区发展的整体性。要立足我区东中西部发展的资源禀赋、开放通道和产业基础,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经贸货运通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沿线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有效对接蒙俄和我国经济腹地,构筑“一核、一带、三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开放的整体性。呼包鄂城市群发挥核心作用,依托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打造中蒙俄经贸合作平台、合作企业总部、国际物流集散枢纽、加工制造基地、信息金融服务和文化科技交流中心。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重点的沿边经济带,以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基地、边境国际贸易流通基地和外向型制造业基地为建设方向,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新型开发开放载体,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撑。构建呼伦贝尔—兴安盟、锡赤通和乌海及周边开放区,积极融入东北亚、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俄蒙的产能合作,建成对蒙俄及东北亚、环渤海开放合作的国际物流集散中心、能源基地和国际旅游基地。
围绕构筑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强与我国经济腹地的产业分工协作
对外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国内市场的合作和联系,利用好国内的优势资源。一是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加强与环渤海等地区多方面、多领域的密切合作,推动腹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我区延伸,加快形成优势互补、有效衔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蒙晋冀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建设,构建京津冀核心协作区。加快建设“锡赤通朝锦”中蒙俄国际海陆经济合作示范区,以联接五地的交通物流、电力油气运送通道为突破口,推动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互联互通、联动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共建,有效承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产业转移。二是加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企业、民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协作,统筹规划产业布局,鼓励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统筹我区与腹地旅游资源,联手打造文化旅游线路,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产业带。统筹我区与腹地物流资源,构建大物流格局。深入推动“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等改革,加快推进“三互”大通关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加快推动我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在关键技术设备、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互联互通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平台。吸引港澳台资本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环渤海地区兄弟省市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发达地区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科技、人才要素集聚
当前我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万元研发经费支出专利批准量逐年下降,这必然造成创新的支撑力不足,难以应对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要求。开放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人才,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名牌企业和科技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二是开展科技合作,推动建立产学研资源共享机制,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与环渤海地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合作,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牧区和社会工作、文化和旅游产业等方面人才的引进力度。
围绕构建开放发展的支撑体系,扩大国内外产能合作
要重点加强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一是把握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的潮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抓住消费市场倡导的安全消费、绿色消费,重点引进国内外设备先进、加工规模大的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和营销经纪人组织、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稳步提高有机、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能力,构建农牧业全产业链。加强与蒙古国农业产能合作,发挥农牧业产业技术优势,支持蔬菜、果品种植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农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共建果蔬、粮油、牧草、现代养殖等农牧业基地。二是扩大与东部地区的产能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电源点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保障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深化双边投资合作,鼓励我区企业参与蒙古国、俄罗斯矿区资源及能源开发。支持我区企业参与蒙古国电厂现代化改造、电源点和输电线路建设,拓展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合作。鼓励我区乳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企业在海外建设加工基地。三是大力推动与毗邻省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建成环渤海地区及我国北方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基地。发展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开发面向俄罗斯、蒙古国的跨境旅游线路,建设跨境合作区。加快发展与国际贸易相配套的国际物流,同时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天津、锦州、大连、营口、秦皇岛等港口城市的陆海联运物流合作。加大对会展业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际性会议的举办机会,培育壮大国际会展业。四是加强对外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以跨境、跨省区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以周边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光缆为辅助,以相关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建设对外开放的大通道。特别是重点建设经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重点口岸的经贸大通道,对接俄蒙,内连东北、环渤海等国内经济腹地,打通与国内外经济的战略联系。
围绕提升开放层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我区开放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驱动、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合作模式。深化政府在规划导向、政策支持、搭建平台、公共服务和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合作,深入开展与其他地区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为我区与外部要素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共同开拓市场,积极推动跨行政区优势资源产权置换。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坚持内资与外资、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法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市场监管统一,保障国内外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安宁的人居环境。三是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网络招商、活动招商、园区招商和创新团队引进等多种招商引资模式,吸引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我区布局建设高端产业项目,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或创业投资机构。四是健全对外协调机制。利用中蒙俄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现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蒙俄对话合作,推动重大事项提交两国高层会晤解决。完善我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地方政府、政府部门间合作机制和定期会晤机制,建立联系交流平台和地方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合作研究机制等。赋予我区地市级地方政府与俄蒙边境相应地区临时省级经贸会谈权,搭建政府间开放式研究、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责任编辑:康红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