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2016-07-02
“私人定制”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北京料器第六代传承人邢兰香
几面玻璃橱窗的外罩,一台抽油烟机,一把特殊形制的喷灯,铺满一根根彩色料器棍的工作台。制作时,手持料棍在喷灯前加热,明蓝色的火焰里,料棍逐渐熔化变软,然后经过压、抻、剪以及细节塑造,六七分钟便成就一件莹润剔透、栩栩如生的精美料器。这种“火中的雕塑”,凝聚着邢兰香50多年的心血和智慧。
16岁起,邢兰香就进入北京料器厂学做料器,结果,这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成为了北京料器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料器大师。“料器这活又苦又危险又脏。夏天再热,照样得守着个火。做料器的时候,崩了、烫了都免不了,加热后的料棍更跟刀子似的,在手上一划就是一个口子。”她说,“当年的灯也不是煤气灯,而是油灯。车间里几十盏油灯熏得大家脸上都是黑乎乎的。”
正值芳华的邢兰香做事踏实、心思专一,而且特别能吃苦,很快在全厂青年人中脱颖而出,并多次获得奖励。1970年,厂里成立技术科,把她作为技术尖子选出来,由厂里最好的师傅向她传授最顶尖的料器工艺。1976年,她又被推荐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这使得她既精技术、又通设计。
光阴荏苒,邢兰香在北京料器厂一呆就是几十年,掌握了精湛的料器制作工艺,并形成了自己造型新颖、做工细腻、配色丰满的艺术风格。她制作的一些料器精品,被多次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嘉宾。
邢兰香加入北京料器厂的时候,北京料器主供外贸出口,是为国家换汇的大户,全厂员工有800多人。1992年以后,北京料器厂经营举步维艰最终倒闭,职工们纷纷转行,曾经辉煌一时的北京料器转眼销声匿迹。
1995年,邢兰香受一位喜爱料器的美籍华人之邀,到其创办的美资公司担任高级技术师。2003年,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京城百工坊成立。邢兰香毅然拒绝美国老板的高薪挽留,到百工坊开设了“料器邢”工作室为国家传承北京料器技艺。
在邢兰香工作室里堪称镇店之宝的是一件仿唐三彩人牵马料器。这件作品之所以珍贵,一是因为仿唐三彩的料器配方已经失传,二是人牵马的那条锁链因为极其细小精致,代表了料器界的最高工艺。“在过去,料器的重要功用是修补玉器,经常有人拿着锁链上断了一环的玉器来厂里要求给接上,像这些接玉环的活儿石头没法做到,只能用料器进行补救,看起来跟真的一样,这也是料器的一个重要特点。像这么细的链子都是用料器拔一根丝一个一个的套上,粗细一致还要形制规矩,靠的完全是技术,弄不好还容易烧坏了。”目前,虽然邢兰香的手艺还在,可却没什么用武之地了。“料器厂倒闭了,做料的配方也就失传了,很多料器界的传统工艺品根本没法做。”
邢兰香说:“料器传承有四难——招人难、工艺难、设计难、找料难。”其一,料器讲究的就是个功夫、经验,现在很难找优秀的年轻人一坐三年,安心学习这个苦功夫。其二,料器制作必须一次完成,中途不能停顿、休息,对工艺的要求十分之高。其三,料器的精华在于设计,要有美学功底、设计天赋,仅仅只会做教过的样式并不是传承。其四,随着料器产业的式微,原料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会做、懂做、能做好料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即便如此,邢兰香并没有止步。别看她已是七十高龄,但理念比许多年轻人还要前卫。她的料器工作室现在主要以“私人定制”的模式运营,只要顾客描述出想要的物件,当场就能做出实物,吸引了不少喜欢传统手工艺精品的中外顾客。
也许是耳濡目染,邢兰香的两个儿子都喜欢料器。起初,邢兰香并没有刻意引导他们传承料器,只是在童年时培养他们学习美术,毕业后孩子们的工作也不是做料器。“后来我的徒弟们都放弃了这行,孩子们反而捡了起来。”邢兰香说,老大刘宇发扬传统,做的寓意“百财”的料器白菜,是经典的造型;小儿子刘星则专攻创意,设计的奶嘴、奶瓶童趣十足,颇受年轻顾客喜爱。如今,兄弟俩早已独立开始了料器的制作,在前门还有了一家“料器邢”分店,成了北京料器的第七代传承人。
“让北京料器这门老手艺在自己手里活下去传下去,就是我的梦想!”邢兰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