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金融创新:从跨界到无界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生态报告
2016-07-02赵昕
赵 昕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协调处,北京 100033)
产业金融创新:从跨界到无界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生态报告
赵昕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北京 10008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协调处,北京 100033)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供给,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迅速培育了市场、培育了投资人,打开了一条想象空间巨大的资金来源渠道。但从本质而言,决定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核心竞争力的是获取持续不断优质资产的能力。以有效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为目标的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成为了产业金融跨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从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对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外发展的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全面解读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可以判断产业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包括:线上线下结合,大数据手段控制交易场景;大行业—核心企业—大空间;更多的跨界组合,催生创新金融产品。
[关键词]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跨界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结构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机构创新,对企业或用户提供包括融资方案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以更好满足其所服务的企业或用户的产业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供应链金融不仅包括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或用户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也包括对其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以及对产品终端使用者提供支付结算等系列金融解决方案,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供—销”完整的生态系统,并通过金融与实体的紧密结合与相互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同时把单个企业、用户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可以概括为“1+N”的模式。“1”指的是商业银行对于核心企业的授信,“N”指的是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捆绑的资信情况提供的整体授信安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又称“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供应链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和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复杂性金融创新,也是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它包含基于B2B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基于B2C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基于互联网支付的供应链金融、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基于SaaS模式的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因此,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生态体系里新添加了一个N,即形成了“N+1+N”的创新生态。新添加的N是指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手段实现与另外一个N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连接,从而实现金融风险的动态控制,并带入了更多基于数据的创新金融手段,使得金融服务从单一的静态授信跨越到动态过程风控的新模式,效率更高,融资形式更加丰富。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际上解决了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在10%—20%之间的空白地带,同时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复杂的利益、时效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缓释作用,有利于本产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对于资金提供方又有一个有效安全的风控措施,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在核心企业稳健运行、产业良性发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多赢的生态结构,但是在这个生态里面的各方主动性决定了这个生态的运转情况。在国外,核心企业很早涉足自身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而国内,更多的是互联网金融人士从外部逐渐渗入,因此创新思路更加丰富,但也面临一些障碍,如何去把“N+1+N”中间的加号做好、润滑好是决定这种跨界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从不同维度去考察这个生态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及优势
(一)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欧美的产业和金融发展作为他山之石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回顾欧美产业金融发展的历程,大概经过四个阶段:“由融而产”;“由产而融”应运而生;“由产而融”快速发展;大型产业集团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审视金融业务的风险。“由融而产”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的监管环境较为宽松,产业对银行的依赖使得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批从金融业务衍生到产业的企业,金融主动渗入到产业里。到20世纪30年代,“由产而融”应运而生。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开始限制,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强。但产业链上的融资需求并未减弱,产业集团认识到自己掌握了做金融的核心的两点,即信用控制和场景控制,因此纷纷设立金融部门,“由产而融”模式开始兴起。之后“由产而融”快速发展,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集团开始审视金融业务的风险,并重组金融业务(剥离高风险业务),金融业务的占比被控制在核心企业信用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四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集团有:阶段一: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日本的三井、三菱银行。阶段二、三:卡特皮勒“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和UPS Capital的“物流+供应链金融”。阶段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其将金融部分重组并剥离,将业务整合为五大版块,即商业贷款与租赁(Commercial Lending and Leasing,CLL)、GE Money、房地产、能源金融服务和GE商务航空服务(GE Commercial Aviation Service,GECAS)五个子板块。
以上是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而如今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平稳,卡特皮勒、UPS在金融部门成立之后的2—3年供应链金融业务持续快速放量,5年内保持3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图1展示了2001—2014年UPS的供应链相关业务收入水平,可以看出,2005年供应链相关业务收入开始快速增长,从2010年开始供应链相关业务收入开始趋于稳定。除了2013年同比下降2.3%以外,其余年份均同比上升。UPS Capital是1998年成立的,所以可以说这些数字增长与供应链金融关系甚大。
图1 UPS的供应链相关收入以及同比增长率
(二)国外供应链金融模式
国外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有核心企业主导、银行主导和物流商主导三种模式。
模式一:核心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像美国通用电气集团这种大型机械制造行业,通常大型机械制造(例如飞机制造)单笔订单的金额较大,但是订单的频次不是很高,全额付款会占用买方大量的现金流动性或者买方根本就没有能力一次性付款,核心企业(卖方)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也会受到影响。核心企业(卖方)为大型机械设备的买家提供融资租赁、设备租赁等业务,一方面减轻了买方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收到融资利息、增加销售额、拓展市场规模。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就是通过其通用信用公司为大型电器购买者提供分期付款来解决双方的资金问题。
模式二: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大概流程是:卖方收到买方购货请求后将提货单和发票递交给买方,同时按要求递送货物;买方收到该提货单和发票后在商业银行办理承兑汇票,然后递交给卖方;卖方凭此承兑汇票向相应银行支取款项;买方在到期还款日内向商业银行偿还相关融资款项。中小企业是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就业、税收、利润和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但是由于缺乏抵质押物和信用记录,因此从商业银行获得金融服务是比较困难的。而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模式三: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模式。目前买方在市场上日益强势,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卖方向买方销售了货物以后买方通常不会立即支付货款,卖方需要先垫付资金,即存在所谓的“账期”,因此卖方存在资金压力。这种情况下物流模式应运而生,物流企业为资金紧张的卖方提供短期融资——应收账款的“过桥”服务。基于对买卖双方情况、货物情况都比较了解,物流公司可以较好地评价这种融资服务的风险程度。
以下是两个典型的大型产业集团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
表一 GE(通用电器)、UPS公司的供应链金融情况
通用电气公司(GE)的融资租赁业务是典型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飞机发动机销售为例,GECC(GE 的子公司通用电气信用公司)与航空公司签署协议,直接向飞机制造商下订单,付款采购。当飞机的发动机交付给航空公司使用之后,航空公司用飞机运营获得的部分收入偿还发动机制造商(飞机制造商)的费用。
图2GE Capital与GE集团的营业利润率曲线
GE Capital占到集团收入30%以上,而金融业务中,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业务收入的占比合计超过了70%。如图2所示,除2009年盈利是2.9%之外,其余年度营业利润率均在5%之上。2009年下降的原因是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后半年时间里,GE股价下滑达到了83%,主要因为GE金融的商业地产、消费信贷等业务风险敞口过大(但实际上,GE金融当年盈利的下降只拉低了GE当年盈利的15%)。为了化解危机的不利影响,GE进行了业务重组,收回一部分业务。业务分为五块内容:资本金融、消费者与工业、技术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NBC环球。这次整合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将散布在其他业务板块中的金融业务基本都聚集到一个单独的资本金融板块。GE金融也由当初的推动集团产品销售服务转变为专业的金融服务,并成立了独立运作的金融公司。
从UPS集团的历史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及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从2001年的5.4%提升至2007年的17.0%,之后一直稳定在17%左右的水平。而相比于近十年国际包裹、本土包裹的营业利润率14.83%、10.12%来说,供应链业务的营业利润率水平3.45%相对较低,主要是为了让利客户,扩大物流业务量,先做强企业。
(三)国外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欧美国家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十分迅速,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供应链金融资金来源较多及产业相关的生态配套措施完善,这些优势条件促成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优势条件如下:
第一个优势:便捷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方式。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是混业经营的,因此开展融资服务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既有传统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又存在大型物流公司和大企业集团运用自有资金独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讲供应链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和通畅。
在美国,可贷金额200万美元,贷款期限最短5—7年,最长可达25年,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刚起步或者需要扩张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有80%是来自银行。但在中国,首先是银行对企业授信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银行授信更难取得。能够提供40%的抵押或保证担保的企业,可给予不超过1 000万元的授信额度。未能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优质企业,可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信用额度。这就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要发展必须从许多高利息的民间借贷机构来融资。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业的五倍左右,而风险却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然乐意做大企业的“批发”业务。
第二个优势:信息化能力。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技术的依存关系日趋紧密,贸易双方的在线融资的操作、维护,都需要依靠一套完整、成熟的电子信息技术平台。欧美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技术基础,许多信息和数据可以在平台上得到共享,降低操作成本。
第三个优势: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强。成熟的市场环境和众多的金融人才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基础,国外金融机构善用整体动态管理模型,为客户实时呈现货物及资金的进程,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提供应对方案,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实现了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增值,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出现大量的创新成果。这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会给中小型企业提供很多融资机会。
第四个优势: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撑。相关法律的完善对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信贷人权利(涉及动产质押)的相关法律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些优势其实是整个产业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在中国这些基础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但是这几年的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产业金融的创新路径和创新手段在“互联网+”的引领下出现了从跨界到无界的新格局,在某种意义上产业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
三、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在国内,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都各具特色,比如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服务,等等,对重点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但是这些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对于如饥似渴的中小企业来讲还是杯水车薪,并且覆盖率也是比较低的。而据相关机构统计,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供应链金融空间高达12万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14.98万亿元,可以说这里面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都是很可观的。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应运而生,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崭新渠道,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用行业在数据和资源方面的优势,更有效地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相关企业放贷,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并且大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从而形成产业链闭环,在这里互联网金融找到了最好融资场景和持续不断的优质资产来源。
目前我国从事供应链金融的机构,从主体上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阿里、京东、苏宁模式:这种模式的主体是电商公司,它们的平台通过大量交易沉淀了很多历史数据,运用大数据的风控模型以及这些交易行为数据,可以测算出发放贷款的风险。这些平台数据不仅包括交易对手本身,还可以扩展到他们的上下游企业,因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闭环。此外,像互联网在线支付公司易宝支付,长期从事航空机票领域的在线支付业务,沉淀了很多行业数据,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向下游机票代理商发放垫付过桥贷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2.行业门户网站从事供应链金融:上海钢联是钢铁行业的门户网站,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借助“互联网+”的契机,在前期门户网站业务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开始为会员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资金服务。此外,像生意宝、三六五网也可算是这类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三六五网推出的安家贷,也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一种。3.企业服务公司转型:一些有数据支撑的企业服务公司,特别是像ERP、报税软件等各类软件公司,也纷纷通过各自掌握的数据优势,延伸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上市公司用友网络,过去它为数千家企业用户提供 ERP 系统,现在这些企业都成为用友公司潜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 4.传统物流公司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物流公司既能掌握交易双方的信息、数据,又可以对货物进行控制,因此也是方便转型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行业。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物流公司凭其在行业常年积累的上下游关系,开始从事电商并进而延伸至供应链金融业务。典型的上市公司有怡亚通和瑞茂通。5.传统公司转型:有一部分拥有敏锐触角的传统公司在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传统企业主流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产品变现。但在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被互联网公司变成了入口,“免费”成了核心商业模式,传统公司面临巨大挑战。供应链金融便被传统公司用以增厚利润率。A 股上市公司中,目前有嘉欣丝绸、智慧能源等率先进入到这个领域。
如果从供应链融资的具体商业模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分别针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项下的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的过桥融资服务。预付账款类供应链融资:是指客户(买方)在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的前提下,由金融机构向供货商代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购销合同的约定发送货物到金融机构指定的监管方仓库,作为金融机构对买方授信的担保。买方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向金融机构追加保证金,金融机构根据补充保证金水平通知监管仓库向买方释放部分抵押物。存货类供应链融资:是指客户以自有存货物品为抵质押的授信业务。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物流或仓储公司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货品进行监管。利用存货类融资工具,企业能够盘活积压在存货上的资金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应收账款类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受让卖方(客户)向下游销售商品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并在此基础上为卖方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催收等一系列综合服务。
这些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P2P 平台或对接银行资金。以海宁皮革城P2P平台“皮城金融”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思路给传统产业带来的生机与效力:
海宁中国皮革城前身为浙江皮革服装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10月31日更名为海宁中国皮革城有限责任公司。海宁皮革城是全国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之一,商品交易额位居全国第二。公司主要运营商业店铺和配套物业的销售、租赁业务。皮城金融是海宁皮革城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于 2015年3月16日正式对外销售产品,一方面为海宁皮革城的店铺租客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方面销售自己的理财产品。皮城金融上线首月服务商户数达到45家,商户的平均融资额为237.11万元,产品平均期限为 3.71月,投资人平均收益率为8.3%。
皮城金融主要模式为:线下商圈+线上数据,虚实结合打造P2P平台。皮城金融立足线下实体商圈、以商户供应链资金需求为放贷对象并以商户承租权作为抵押的风控方式安全系数极高,且真正实现了对银行等外部机构的比较信息优势,虚实结合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成为全国专业市场金融服务的标杆范式。登陆皮城金融的官网,可以看到其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筹集资金用于何处、期限、担保函、投资人情况等。其风控模式为:商圈平台+交易场景+大数据构建,打造内生风控体系。这有别于其他P2P平台仅依靠线上数据或将风控“外包”给第三方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做法。皮城金融立足于放贷对象并以商户承租权作为抵押的风控方式安全系数极高,且真正利用了外部银行或小贷公司所不具备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如商户经营情况、承租权管控等),以商圈平台+交易场景+大数据构建,真正搭建起内生且高度可控的风险控制模型。皮革城担保公司成立近两年来累计630余笔、超10亿元担保规模无一坏账,即是皮城金融内生风控体系最好的质量背书。
皮城金融相比于银行渠道贷款发放速度(皮城金融1—5天,而银行需要几个月)、资质要求(掌握银行无法获得的承租权、商户经营情况)优势明显,且期限灵活,高度匹配商户原料采购、租金交纳、过桥贷款等短期或临时性资金需求;相比于小贷公司或民间借贷则利率成本优势明显(皮城金融12%—13%,小贷公司15%—20%或更高)。再加上海宁皮革城与商户原有的租赁和商圈经营联系及未来可能的整合营销(如向皮城金融投资者赠送皮革城商家优惠券),皮城金融对商户吸引力远超其他渠道。
从这个案例里可见,皮城金融是从产业出发做金融,并用最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作为产业第三方,利用其自身的占位优势,一直在做供应链金融,但一直受限于资金来源渠道,而今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该说跨界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力。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未来:跨界与无界
所谓“互联网+”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跨界创新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本身也是一个跨界的产物,多几个“加”便达到了一个无界之境,这也是创新的方向与目标:平滑跨界的接缝,降低跨界的成本,提升跨界的效能。从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跨界创新来看,以下几个方向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线上线下结合,大数据手段控制交易场景。金融的核心风控应该是掌握动态的交易场景,“线上+线下”的模式是达成核心风控的必要手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速度、额度、便捷性方面,都比传统融资具备更大的优势。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效率相对来说较低,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办理过程中,而线上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平台,避免了与人面对面进行手续的办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模型,一方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让过程变得简单、快速、准确。但是线上工作不能完全脱离线下的工作,两者相结合才能真实有效地控制交易场景。
2.大行业—核心企业—大空间。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几个大行业里孕育了一批核心企业,其中有大量的国资背景核心企业,这些企业原来的商业模式里面都是以本产业发展为主,很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金融板块,但多数是做外部投资,并未对产业本身的供应链上下游去做延伸的金融服务。而因互联网思维的冲击和核心企业本身产业转型的需求,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大量的大产业的核心企业涉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例如皮城金融依托海宁皮城、跨境电商易单网依托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等。这里面蕴藏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不仅盘活存量,而且会带来巨大的增量。
3.更多的跨界组合,催生创新金融产品。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改变传统产业的格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大力发展将大大得力于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也将大大得力于中国金融创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电商平台与产业金融也将深度融合,万物互联的技术革命带来的是全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而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产业生态构筑的巨大供应链生态将是这些创新最好的土壤。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结构的变动,因此只有从全局层面去设计商业模式才能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而这一切因为有了物联网、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创新,使变化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巨慧慧〕
[收稿日期]2016-05-15
[作者简介]赵昕(1982-),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金融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1;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1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