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教学返璞归真

2016-07-02郦亚萍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密州语文课苏轼

郦亚萍

摘 要:课堂教学是我们的自由地,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就凭这点,我们就该尽最大的力去把课上好,努力让语文成为真正的语文,让语文课像语文课。这里我只说说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头戏。那么,怎样让阅读教学回归本色?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学课?怎样让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本色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写道,语文课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他还说语文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这话对我的触动不小,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可以看到学生不喜欢说话,时常不专心,不爱做语文作业等不良现象。我觉得关键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责任在谁?主要在语文老师。老师教的不是学生要的,不是学生喜欢的。按理来说,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较差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是我们的自由地,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就凭这点,我们就该尽最大的力去把课上好,努力让语文成为真正的语文,让语文课像语文课。这里我只说说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头戏。那么怎样让阅读教学回归本色,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学课,怎样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一、让学生读进去

张志公先生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是读懂文本;读出来,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但没有读进去,就不可能读出来。读进去,是阅读教学一切活动的前提。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感知和体验都是阅读的一个必须过程,感知和体验中自然隐含着理解。我觉得在阅读教学课中,最简洁的让学生读懂文章的方法就是给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的时间。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时,前两次试教都是因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这首词,学生根本找不到感觉。还没找到感觉就问学生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学生不知所措,虽然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明显学生对这样的一首词本身就是相当陌生的,是远距离的。如果不给他读的时间,如何来拉近古词与学生的距离。所以后来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再读《记承天寺夜游》,然后再把《江城子·密州出猎》读上多遍,课堂上继续读,学生就说出了这是“豪放的”“威武的”“不服老的”“有雄心壮志的”苏东坡,学生通过自读就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所以让学生自己“读进去”是多么重要。学生只有读懂了,他才会对文章感兴趣,也就对这堂阅读教学课感兴趣了。我在另一文章中还写过,老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来读出自己的理解,就是同一个道理。

一篇文章会有一个基本义,但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学生有个性化解读。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每个读者对作品都会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文本一旦完成就不完全属于作者,还属于这个社会,也属于读者了。我上《密州出猎》让学生读“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句,问他们你觉得哪个词读起来最有味道。问题本身就是开放的,就是想让学生读了不同的味道,有的说“发”,有的说“狂”,有的说“聊”,说了理由,并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阅读教学才更有味道了。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更有了上课的激情和热情。当然,对于明显指向错误的无厘头的理解,老师也要适当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

二、用问题诱导学生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很有学问的。那么问题由谁提出,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问题由谁提出?问题一般还是以教师的问题为主,教师的问题提出在先,但强调教师的问题必须来自文本,来自学生,来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需要。那些脱离本文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问题,哪怕讨论得再热烈,不管是谁提出来的,都是无意义的。也只有来自文本,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不得不承认,我在教学中有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问题提出了,答案早就设定好了,一旦学生说到这个答案便万事大吉,要是找不到,就绝不罢休,因为怕考试时这道题会来,于是必须得把“标准答案”提供于学生才放心。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我在上《密州出猎》时,就用了一个主问题来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你是从哪里读出苏轼的“少年狂”的?然后让学生反复读,找出句子,读出感觉。在读的过程中再进行引导点拨,发现学生愿意读,愿意说,整个课一气呵成。现在想来正是做到了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才有这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用哪种方式解决,都要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解决,还有教师要起到指导、点拨、引领作用,而不是把问题当个球一样抛来抛去,都是在同一层次上得不到引领提升,这就需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三、以语言为核心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脱离了语言语文会成为思品课,会成为综合活动课,会成为政治课。我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度解读文本是感受颇深的。《密州出猎》中有一句“千骑卷平冈”,学生说这个“卷”字最能感受“少年狂”,写出人多气势很大。我就引导“为什么这个字能给人这种感觉,读这句话你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再问学生能不能把这个字换成意思差不多的字,学生说出了“扫”“踏”“掠”“过”等词,再问那么苏轼为什么选了“卷”字,让学生加个动作试试。通过这样的品读活动,学生真正感受到“卷”字是如龙卷风一般地席卷而过,是有力的,是很快的,是气势磅礴的。如此体会到苏轼身上的少年激情。这样的品读,就带领学生深入了文本中,而不是浮于文字的表面上。还有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在上文已有提到。我让学生读“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句,问他们你觉得哪个词读起来最有味道,有的说“发”,有的说“狂”,有的说“聊”。当学生说到“聊”字,我很欣喜地大做文章。让学生反复读,教师范读引导。这个字在文中的解释是“暂且”,引导学生这“暂且”如何理解。学生就说出了“就这么发一发少年狂,就这么有激情,说明苏轼他还有更大的能耐,还有更厉害的呢”,学生读出了苏轼的自信;又有学生说,“暂且发一发少年狂,暂且把一切都放下,今朝有酒朝醉,今朝有猎今朝打”,学生读出了他的豪放。我想,如此品味是不是让学生进入了文字的精髓里呢?

总之,我们是有办法让学生爱上语文阅读课的,就看我们肯不肯转变思想,肯不肯下功夫让自己有更深的语文底蕴,敢不敢放手还学生一片天地,能不能让阅读教学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中)

猜你喜欢

密州语文课苏轼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从善如流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