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武台”的四大败局

2016-07-01林敏

商界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比武苹果公司浏览器

林敏

体外创新,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难题。换个角度看,这很像一个比武招亲的擂台。尽管所有人都想拔得头筹,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最终只有一人能成功。这个比武台上可谓是九死一生,但“生”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在体外创新的比武中,想清楚比武台上的昏招,看看那些常见的陷阱,企业的体外创新之路兴许能走得更远。

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体外创新败局。

公司内部阻力重重

公司主营业务的日趋成熟,必然会使公司的主要资源配置在主营业务上,体外创新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谈何容易。克雷顿·克里斯滕森在他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在创新的道路上固步自封,难以成功。简单地讲,就是因为大公司已经建立起一个十分成熟的商业模式。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经与这个商业模式紧密捆绑在一起。任何内部的创新,即便是不会对商业模式产生挑战的创新,都会因为缺乏内在吸引力,而在公司内部遭遇冷遇或阻力。

百度公司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凭借着在搜索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百度公司从搜索业务中获取利润,既轻松又丰厚,公司的核心资源必然紧紧围绕着搜索业务进行配置。对于诸如百度有啊、百度Hi、百度外卖这些新产品,无论公司对外宣传时表现出多么大的信心,都不可能真正获得核心资源的支撑。这些产品本身并不存在致命的问题,然而创新者自己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个困局在全球的大公司里,依然此起彼伏地上演着。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决心的问题,今天许多传统企业面临的转型挑战也是如此。至今也只有海尔、华为等少数几家企业能痛下决心,向死而生。而大多数仍在希冀可以微痛甚至无痛转型的企业,都将陷入自我的困局。

巨头创新抢占市场

微软公司用它不同维度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产品单一的企业如果不加紧体外创新的步伐,势必在打组合拳的巨头面前,无处逢生。有一个好的创新想法总是会让人兴奋上好半天。但从创新想法到产品,再到成功的产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味道会带来快速的企业成长,但同时也会引来强大的竞争者。

这就是网景公司(Netscape)所经历的一幕。1994年,吉姆·克拉克和马克·安德森发布了网景浏览器,让不熟悉技术的普通人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很快,这项创新就让网景公司获得了超过80%的浏览器市场。1995年8月网景公司上市,当日的股票飙升便为公司创造近30亿美元的市值。如此辉煌的公司及创新产品,却很快由于微软公司的加入而陷入困境。

坐拥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的微软公司,在意识到浏览器对于互联网的重要性之后,宣布将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并免费提供给用户,这致命地打击了几乎全部依赖于浏览器销售的网景公司。尽管网景公司进行了从法律诉讼到设计新商业模式的各种努力,但已无能为力。1998年底,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网景浏览器也在10年后正式画上句号。

所以,创新的风险无处不在。在中国市场,巨头的攻击性更强。曾经在创投圈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叫“如果……也做,你怎么办?”当然,这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但这的确是大多数创业团队的现实挑战。虽然巨人歌利亚也会被年轻的大卫轻松打败,但前提是要成为大卫,这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或许比成为歌利亚更难。

创新产品生不逢时

即便公司下定决心体外创新,也不一定能产生预想的结果。如若天时不足,则是逆势而为。联想公司在2005年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后,围绕ThinkPad品牌开展了许多创新尝试。我参与了其中一个笔记本电脑的创新项目,新产品实现了传统笔记本形态、平板形态、书写形态以及播放形态的合一。但是这个创新项目始终停留在原型阶段,未能上市。

不是因为这个创新的方向不对,而是因为时机不对。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ThinkPad的大客户都在缩减开支,减少甚至推迟了笔记本电脑的采购。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突破性的创新产品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市场。公司清楚这一点,我们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决定停止该项目。

2012年超极本的概念开始流行,联想公司新推出了Yoga变形本,获得市场的巨大成功。Yoga笔记本的核心概念,与当初那个为ThinkPad品牌所做的创新项目几无二致。唯一的不同就是市场变了,经济大环境转好,产品定位从企业市场转向消费市场,同时有了超极本概念的铺垫,用户对于新形态电脑的心理接受度提升。

很多企业其实都存在类似的故事。苹果公司在199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掌上电脑牛顿PDA,具有触控屏和手写输入。这个描述是不是很熟悉?没错,牛顿PDA加上通信模块就是今天的智能手机。但苹果公司这款超前的产品在互联网尚不普及的当时,难以打动消费者。在苦苦支撑4年之后,牛顿PDA退出了市场。

这些年,我在很多公司看到不少非常有趣的创新概念,但最终能够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寥寥无几。其中一些被束之高阁等待机会的到来,另一些则在推向市场后黯淡收场。

画蛇添足折腾创新

体外创新看似美好,但如若主营业务良好,且可持续,瞎折腾式的体外创新反过来危及旧有主营业务,得不偿失。创新的本质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也有一类创新,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是一种危险的创新。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创新,推出“新可口可乐”。这个创新险些要了可口可乐的命。“新可口可乐”上市之后,成千上万人被激怒,到处都是对新配方的不满之声。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将原来的产品以“经典可口可乐”的形式回归市场,并逐渐替代失败的“新可口可乐”。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又回到了“可口可乐”时代。一切重新归于平静。

再举个苹果公司的例子。苹果公司在发布iPhone 6S的时候推出了一项创新:3D Touch。尽管获得媒体的一致叫好,但身边的果粉们其实并不用这个功能。当然,苹果公司不会不清楚这个创新产品价值很弱,但在缺乏亮点的产品上,增加一个可以冠以“创新”两个字的功能,对于产品宣传的意义则是重大的。假使你不能像苹果公司这样把目标想得非常清楚,那么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削弱团队士气。

缺乏用户需求的创新,注定是要失败的。当企业把创新当作救命稻草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举措。一旦陷入这个泥潭,无意义的创新只能是企业倒下的加速器。

经常会有人提到“基因论”,认为一家公司在新产品上的屡屡失败,是因为不具备某些基因所致。这种论调,带着太多的宿命论色彩,是对创新失败根源的淡化和脱责。

体外创新,本就应该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具有的基因。创新的失败,其实都能够从上面四种原因中找到根源。在体外创新的路上,不仅要战胜沿途的对手,更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想想就知道不易。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没弄清楚基本的道路就开始瞎跑,别总抱怨着:“别人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要知道,体外创新的结果很大概率就是:你不能。

猜你喜欢

比武苹果公司浏览器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比武
苹果公司收购自动驾驶初创企业Drive.ai
反浏览器指纹追踪
新Pad
闵浩:做锁具行业的“苹果公司”
环球浏览器
苹果公司产品史
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