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宁收购国米,看到了中国企业的任性
2016-07-01唐骏
唐骏
在欧洲杯战火燃烧之计,苏宁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股份。
许多人不解:收购一个负债累累、正在走下坡路的球队,究竟能给苏宁带来什么?除了表示中国企业拥有一支海外球队之外,其他的价值现在好像还不能体现。
很多人猜想,是否通过这次收购,可以让苏宁球员去国米培训和比赛?这个猜测并不现实,欧洲足球赛事非常的市场化,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反而会让球迷失望并且远离。
从顶层来看,是否会提升苏宁在全球市场的品牌效应?我觉得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苏宁接手后把国米振兴了,体现出苏宁的管理能力。但国际球队的管理并非易事,苏宁有很大的概率是做不好的,这样反而会降低苏宁的品牌影响力。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把收购瞄准海外公司。从2013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到2015年中国石化收购倍耐力、中财集团收购飞利浦照明业务,再到最近海尔收购通用电器家电业务、美的收购东芝家电等等,海外并购反而变得不是那么新鲜的事儿了。
而对于这些收购,市场几乎给予了美好的假定:第一,中国市场大,但是外国经营者做不好,不如我们把它收购然后引入中国市场本土化,再进行市场开拓;第二,外国公司的经营成本太高,我们用中国代工等就可以解决成本问题,从而提高利润。
这个设想看上去挺符合逻辑,但实际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呢?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2012年尚未被收购的沃尔沃的全球销量为42万辆。在被吉利收购后的第三个年头——2015年沃尔沃的销量仅仅为50万辆。比较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其他汽车知名品牌,宝马的全球销量从2012年的154万辆上涨到2015年194万辆,奔驰则从132万辆上涨至187万辆,奥迪从145万辆上涨至180万辆。
吉利只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案例,其实海外并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从市场角度看,企业间的并购已经成为大公司发展布局的未来趋势,既然要做并购,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并购会带来1+1大于2的效应呢?
首先,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并购。比如滴滴和快滴,携程和去哪儿。这些竞争对手的联姻,结果都是可以预想得到的。合并之后,解决了市场“烧钱”打价格战的必要,降低了整体市场的成本,从而提升品牌销售利润。
其次,是关联领域的并购。比如脸谱收购Whatsapp这样的案例。脸谱是最大的社交平台,而Whatsapp是最大的手机即时通讯平台,两者相融形成良好的生态闭环。
最后,是那些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并购。比如医药行业领域,人福医药耗资约36亿元收购两家海外医药研发公司——Epic Pharma 公司和RE Holdco 公司,收购标的的共同点就是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已经获得核心技术及产品。这样的收购还能推动国内医疗行业的发展。
并购是一种高效的发展方式,海外并购也是许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但是,海外并购我们仍然要谨慎,理由其实很简单,外国的公司连外国人自己都无法经营管理得那么好,我们凭什么就能代替他们做好?难道只是有钱吗?
所以,我想说一句话:中国企业在选择海外并购的时候,还是不要太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