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出革命史诗
2016-07-01王悦阳
王悦阳
80年前的青春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致敬,而当今年轻的昆曲工作者们也有自己的时代责任与理想,这理想,值得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去奉献。
文艺是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最佳载体。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一不能起到鼓舞人、感染人的作用。在建党9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文艺工作者们怀着巨大热情与执着精神,在传统戏曲舞台上,辛勤耕耘,探索创新,从北京到上海,一部部为党的生日献礼的好戏,次第上演,令人动容。
80年前的1936年,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的壮举——在两年的时间里,这支队伍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经历过雪山、草地、高原、绝壁等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环境,完成了一次两万五千里的史诗般行军……这一连串的数字汇成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军事史专有名词——长征。
然而,这一切熟悉的数字背后,还有一个并不显眼的数字: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方面牺牲的营以上干部有430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尚不足30岁!而更多难以计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则更加年轻,这其中甚至还有很多十多岁的少年。更加悲壮的是,这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走到最后,他们怀着改变中国前途的理想,长眠在了中国西南部的群山之中。
整整80年过去了,今天,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建军89周年,由北方昆曲剧院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联合制作的大型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在中国剧院公演,以精湛的艺术质量,感人的情节铺陈,精彩的表演艺术与观众见面。这也为《飞夺泸定桥》“戏曲进校园”的演出,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飞夺泸定桥》成功地在全国打响了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文艺界纪念演出的第一炮。首演当天,当年亲历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的数十位代表也观看了演出,他们为《飞夺泸定桥》雄壮而动人的演出感动而落泪。在观后的座谈会上,他们饱含深情地说:“这个戏全剧充满正能量,是多少年没有见到的好戏,一定成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和戏曲里程碑。”
四度亮相,强强联合
将“飞夺泸定桥”搬上昆曲舞台,在北昆的历史上并非首次。这戏可说是北昆的保留传统剧目。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北昆的武戏基础特别好,拥有侯永奎等一批杰出的大武生表演艺术家,开打火爆,气氛热烈,在此基础上,北昆的前辈艺术家们就创排了昆曲武戏《飞夺泸定桥》,此后,该剧又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初两度复排。作为这部北昆“传家戏”的第四度亮相,除了剧名外,本次推出的大型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与前作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舞台上呈现红军英雄,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也是对新时期艺术工作者的一种鞭策。
旧版的《飞夺泸定桥》是作为简单的昆曲武戏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的。本次重新编排创作的新版本则是一部故事线索完整、表演文武兼备的大型剧目,演出时长也增加为适应现代剧场演出的一小时五十分左右。新版的《飞夺泸定桥》不仅内容得以充实、人物更加丰满,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全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的重要战役:1935年5月,蒋介石调动中央军及川军十余万人,在大渡河天险堵截红军。妄图让红军重蹈太平天国石达开之覆辙。当时,红军只有一条能容十几人的小船,大部队靠它渡河,要花一个月的时间! 而红军如果不在72小时之内拿下320里外的泸定桥,就将被敌人分割包围在大渡河边,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场殊死的较量。为此,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军委干部团,渡过大渡河到东岸,为右纵队,红一军团第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从西岸北进。左右夹岸而进夺取泸定桥。最终,红军以无比顽强的革命精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72小时之内,强行军320里,到达泸定!夺下泸定桥。为我军抢渡大渡河,打开了新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北方昆曲携手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强强联合”,将后者有着优良传统的交响乐与合唱融入到昆曲演出中,以打造全新的视听盛宴。婉转的昆曲唱腔、精彩的武戏身段,与壮阔的交响乐、混声合唱的相互配合,将革命英雄史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比之传统武戏,如今重装上阵的《飞夺泸定桥》无疑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场上变幻万千的场景,用4块能升降并倾斜的台板,以及脱离常规挪移方位的腿幕及延幕,灵动的设计,为要表现长征队伍的无畏艰险的前行与争分夺秒的疾进,“动”是整出戏最重要的舞美精神。配合上气象万千的灯光,展现无比辽阔的空间。
红军精神,青春演绎
从1月6日开始进行剧本创作,到如今的首演,《飞夺泸定桥》的创作时间只有短短的131天。在这次“百日创演”的神奇速度背后,是主创人员对于那场发生在80年前的伟大行军的敬畏之情。本剧总导演、北方昆曲剧院书记凌金玉表示:“我们是以红军长征的精神,特别是飞夺泸定桥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剧目创作的。‘飞夺泸定桥作为长征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那常人难以想象的320里地舍命舍身的急行军。舞台上呈现的是红军英雄在艰难中的无比顽强。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精神追寻,也是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的一种鞭策。”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致敬之作,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则将这部作品看作青年演员再次成长的关键一步:“当年的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承受了那么多艰难困苦而不改其志,是因为他们心怀值得自己付出的伟大理想。这不正是我们昆曲人在当代所需要具备的精神吗?”在杨凤一看来,历史上著名的“大渡河十八勇士”在当时也都是年轻的少年。人们无法想象,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时,是否考虑过自己年轻的生命可能会在此陨落、是否在脑海中憧憬过他们为之努力的这个国家和民族在80年后将是何等的繁荣……
这些年轻的战士在想什么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当北方昆曲剧院再次开始排演这部作品时,杨凤一却将这个问题提给了北昆年轻的演员们。他们大多都是80后、90后,但是他们与要饰演的这些英雄人物——当年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们是跨越时代的“同龄人”,同样正值青春,同样满怀理想、充满活力,也同样有自己的故事。
今天,年轻的演员不需要再承受当年红军战士们所遭受到的苦难,前辈们的牺牲换来了他们安定富足的生活。然而,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心怀感恩,还要思考他们能从80年前的那些年轻人身上学到什么?
正如杨凤一所说的那样:“我们把《飞夺泸定桥》的排演看成一次青春致敬青春的历程。80年前的青春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致敬,而当今年轻的昆曲工作者们也有自己的时代责任与理想,这理想,值得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去奉献。也许,这是向当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好的回报!”
的确,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大型原创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没有落入生硬宣教的固有窠臼,而是在充分挖掘历史情感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同时,赋予作品更加年轻化的创作语境。可以说,借着红军精神,来一番更符合时代与观众需求的青春演绎,是全剧创排的主旨。
大胆启用青年演员塑造革命形象,是此剧的一大重要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北昆近年来人气颇旺的两位优秀青年演员翁佳慧与朱冰贞,她俩曾是昆曲《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饰演者,更是《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与杜丽娘,这两位年轻演员,本次“穿越”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中,分别饰演红军司号员小石头和少数民族姑娘阿米兹。昆曲女小生,出演一位活泼爽朗的小号手,翁佳慧突破了昆曲固有的行当与传统的表演形式。而朱冰贞饰演的彝族姑娘,剧中性格大胆又略带野气,和低头敛意的昆曲闺门旦的美,大相径庭。对于她俩而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下了极大的功夫,而除了唱念与表演以外,最大的挑战是导演还为她们编排了大量武戏。熟悉她俩的昆曲戏迷,绝不相信《飞夺泸定桥》中的这二位是他们熟悉的金童玉女,而对于喜爱她们的戏迷而言,这也成了本剧值得一看的亮点。
除了以上两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青年演员,本剧的第一男主演、红军首长的扮演者杨帆更加值得一提。杨帆是著名昆曲武生名家侯少奎先生的弟子,他在本剧中的表现也深得侯大师的认可:“武戏文演,这是对于武生演员来说很重要的要求,在这部戏里他做得非常好。”杨帆不仅是昆曲武生,他也参与了不少话剧与影视的演出,因此这出革命题材的别样昆曲,他饰演的首长,有着别于传统武生的演出,他将红军首长的形象,生动而传神地展现在昆曲舞台上。
好戏叫好更要叫座,据悉,在首演之后,这部倾注了北方昆曲剧院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艺术家们心血的作品,将为“戏曲艺术进校园”进行第一轮15场的演出,之后,该剧将在中国剧院驻场演出近60场,观众的认可与欢迎,无疑是对这部献礼剧最大的肯定与支持。
浴火黎明,重拾信仰
同样是资深的文艺院团,同样拥有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同样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无独有偶,上海京剧院也向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珍贵礼物。一台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所表现出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之中。
近日,一场名为“追寻记忆、重拾信仰”的缅怀革命先烈仪式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参与这场仪式的主要人员是上海京剧院即将推出的现代京剧《浴火黎明》剧组的主创团队。四位来自上海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杨扬、鲁肃、傅希如、董洪松在仪式现场宣读了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紧接着,一场名为“论革命先烈题材作品如何激发当代共鸣”的座谈会随后举行。
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是上海京剧院为纪念建党95周年特别创作的剧目,由曾经创作过经典新编历史京剧《成败萧何》的上海资深编剧李莉执笔完成,上海京剧院一级导演王青担任全剧导演,并由上海京剧院的一批80后优秀青年演员杨扬、鲁肃、傅希如、董洪松等主演。该剧将于7月5、6日晚在天蟾逸夫舞台进行首轮试演,并将在首轮演出后及时采纳各界专家及观众的意见、建议进行深入的修改打磨。
该剧以1948年初至1949年建国前后的重庆为时代背景,以《挺进报》事件为发端,以“狱中八条”(红岩革命烈士留给党的八条诤言)为核心,描写展示一群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狱中面临牢狱和酷刑的极端情况下,如何坚定信仰、坚守信念、感化和帮助曾经丢失信仰的同志重拾信仰,最终壮烈牺牲并留给我党八条诤言的历史事件。该剧多侧面地展示人格、修为、品行对于坚守信仰的重要性,并深入细腻地揭示了拥有并坚持信仰是人类精神领域的高原和脊梁,正是有了崇高的信仰,人们才能在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获得追求理想、奋力前行的动力;生命的终结与其留下的信仰的价值的永恒性等深刻主题。引领人们去思考,究竟先烈们所坚守的理想与信念对于当下的人而言是虚幻的泡影还是具有永恒价值的真谛。主创人员一致希望这一作品能对当代社会起到现实意义与警示作用。对此,导演王青表示:这部作品和所有新编历史剧以及传统剧目一样,无一例外都是借古论今。这部戏切入了新视角、挖掘易被前人忽略,却与今日观众更有共鸣的精神内涵,它的魅力在于赞美与歌颂——反思与批判相融合。对此,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道出了创排主旨:“类似的题材的作品确实很多,但是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六七十年前这样一批年轻人的价值,依然可以感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我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追求信仰,重拾信仰。”
现代京剧,不忘底蕴
不同于以往的革命题材,《浴火黎明》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是一出充满实验性的现代京剧,同时也是具有京剧传统底蕴的现代京剧。
为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指示,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良知的作品,在剧组正式建组开排前,《浴火黎明》主创团队便先后分三批、共计20人次赴重庆考察采风,分别瞻仰了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了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革命纪念馆、《挺进报》旧址等地。革命先烈题材对于当下的青年人而言从理解到贴近是有一定距离的。深入实地的考察使主创人员更为真切体验到了革命烈士身处魔窟的艰难处境,深深为烈士们不屈不挠,为理想、信念坚持斗争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撼。
参观体验过程中,资料掌握最为详实的编剧李莉一边将自己阅读心得与其他主创分享,一边从真实的环境中寻找新的感悟,她甚至从狱窗外的一朵小花读出了烈士们充实、强大的精神世界。每到一处,最为年长的艺术指导孙重亮都不断地为年轻主创描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导演王青静处牢房一角时,闭上双眼感受和体验烈士的真实处境……通过实地探访、现场感悟,编、导、演等主创人员就该剧的主题深化、人物开掘等进行反复、深入地研究。此外,舞美设计人员对重庆歌乐山的地形地貌,监狱、刑讯室的构造等均有了全面认识并依此为创作依据。
李莉在创作文本之前,观看了100多集的影视资料片和阅读了9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为该剧数易其稿,将该剧定义为介于命题与非命题之间的作品。“最初接触到这个题材的时候,我就被被‘狱中八条的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第六条: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给震惊了,也由此被深深吸引。这两年我党大抓特抓的正是党风廉政建设问题。60多年前这些深陷黑牢里的共产党员就能提出直贯我们当今现实的严峻问题,令人钦佩。所以,我最终决定换一个角度来表现这个题材。当然我也有一定的顾虑,因为建国以后表现共产党员的革命形象的题材作品有很多,而且都已具有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与惯有的套路。我们要寻求突破与探索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我相信这是一部具有现代文学意义的探索的一部京剧现代戏,期待它能在精益求精中取得成功。”
在不脱离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借鉴话剧的手段刻画人物内心,是该剧创排伊始,就定下的主要基调,力求“现代京剧,不忘底蕴”。对此,导演王青表示:这次的人物塑造没有可模仿性和复制性,这次的创作要另辟蹊径,要从人物刻画上下功夫,念白、表演、身段、唱腔、技艺等等,都需要开掘新的形式。将借鉴话剧的人物内心刻画与台词方式。表演风格以时代背景的真实性和高度提炼生活为艺术化方向探索,但不脱离戏曲本体的根基,在人物个性探索上最大限度地将京剧悠长与现代手法有机融合。
大幕即将拉开,好戏就要上演。此次,上海京剧院推出了较高水准的创作团队,力求将《浴火黎明》打造成现代题材精品。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对上海京剧院尝试现代题材表示了高度赞许:“上海京剧院一直致力于创作新编剧目,《浴火黎明》不只是一部应景之作,我看到上海京剧院拿出了最优秀的阵容,以打造精品的目标去创排这个剧。希望上京团队用心挖掘人物,多花时间精力研读史料,做到价值的认同和思想的认同才能把这出戏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