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危机管控之道
2016-07-01李哲夫
李哲夫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日益深入的今天,危机管控还有一个博弈双方彼此心照不宣的前提,那就是双方既是对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合作对象。
当今世界绝不能说是危机四伏,但确实是风险高发,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焦虑所致。近几年来,美国自感自身实力在衰减,其霸权地位也从高峰滑落并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它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有挑战国的存在,而为了逆转这一局面,就需要不断制造一些事端,以此达到干扰、阻遏和威胁这些国家发展的目的。
对此,我们既要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又不能一味退让规避,让人欺负;既要敢于针锋相对,“该出手时就出手”,又要注意着眼长远,力求斗而不破。于是危机管控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
何谓危机?危机的本质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托马斯.谢林说:“那些确定地不包含无法控制的危险的‘危机并不是危机,无论事件本身多么地富有爆炸性,只要它被确信是安全的,它就不是危机。而那些被认为将一定会带来灾难或巨大损失,或者此种巨大转变完全可被预见的‘危机也同样不是危机;这种‘危机一旦开始就宣告结束了,不存在任何的悬念。危机的本质在于,参与者无法完全地控制事态的发展;他们采取措施和作出决定以提高或降低危险,但这些是在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作出的。”
危机往往产生于博弈之中,并集中于在某一事态上相互较力,正如对弈一样,甲方走出一步,乙方对应一步,如果双方的下一步都基本在对方的意料之中,那就不会发生危机,而只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博弈。然而,如果双方的每一步棋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那就有可能发生危机。这种危机也许是双方都不希望出现的,但却在博弈当中一步步地走到了它的临界点,这就是危机的不可预测性和难以控制性。
正如谢林指出的那样:“任何从和平向战争的转变都将不得不穿越不确定的地带,包括错误的理解、错误的计算或错误的解读,以及具有不可预见性和难以控制其最终结果的行动。”于是博弈双方为了不致频发危机,形成或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结局,就需要有一个风险管控机制,一旦危机来临,即可启动这一机制,各自管控风险,收枪勒马,使局面不致失控。当前的中美之间,应当说,就有这种比较有效的管控机制。
在国际舞台上,某些大国常常会使用制造风险以向别国发出威慑,从而胁迫别国做出让步,以谋求用正常手段不易得到的权力和利益的情况。它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乐于使用风险来恫吓别人,它经常会玩弄所谓“懦夫游戏”的手段:
据说在3000多年前的特洛伊城外,在一条穿过峡谷的狭窄道路上,黙奈劳斯驾驶马车在路中间行驶,安蒂洛克斯驾车尾随其后,并飞快行驶,企图在这一狭窄的峡谷地段上超越黙奈劳斯,这使黙奈劳斯吓得大叫:“安蒂洛克斯,你驾车太鲁莽了!快拉住你的马。这个地方很狭窄,一会儿你就有更大的空间通过了。你会撞上我的马车的,那样我们两个就都毁掉了。”但安蒂洛克斯犹如没有听见一样,继续飞快前行,从而迫使胆小的黙奈劳斯不得不停车靠边,让安蒂洛克斯超过。这里博弈双方较量的不仅是实力,也不仅是精明的战略谋划和计算,而主要的是心理、意志和勇气的较量。
管控这种风险,固然不应任凭两车相撞,一同滚落峡谷,但也不能示怯与人,一味让步,让其认为软弱可欺。而如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或退避三舍而果断反击,或处变不惊而凛然以对,那是需要因情制宜,随机应变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此可以有相关预案,但却不应僵守什么固定法则。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日益深入的今天,危机管控还有一个博弈双方彼此心照不宣的前提,那就是双方既是对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合作对象。一般来说,一旦危机发生,且都无力使对方屈服的情况下,当事双方都会有管控风险的愿望,这时的博弈无非是外交上的讨价还价和照顾彼此的“面子”问题。
因为“‘面子同一个国家的承诺相互依赖,它是一个国家的行动的声誉,是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的行为的预期”,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能不顾及的问题。此时,确有一方感到就此罢手会有失“面子”,此时往往另一方会心领神会,给对手提供一个台阶,让它看上去不那么丢分,这就是彼此的合作。这也是风险管控中的一种特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