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学习力培养的作文教学实践

2016-07-01边建松

关键词:作文教学

边建松

摘 要:语文学习力理论与写作哲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契合的。培养学生的作文学习力,就是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基于语文学习力培养的作文教学实践,可以从潜能开发、思维训练、教学序列、文本示范、有效课堂等五方面进行。

关键词:语文学习力;作文教学;写作科学

笔者从2014年接触学生学习力的研究,后来就开始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力展开探索实践。现将有关思考和做法作一梳理。

一、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学生学习力

2014年5月,裴娣娜教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学生学习力与课程建设”会议上,作了《学生学习力与学科课程建设》的引导性报告,对学生学习力有详细的阐述。根据裴娣娜教授的研究,学习力指学生的生长力,区别于学科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力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能力、在学习中成长。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包括了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等四大维度。认知能力,依托形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让学生在语音、语法、修辞等几方面有所提高;实践能力,指交流与表达,让学生自主体验社会、个体生活;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的理解力,让学生能够感悟和理解文化的内涵;思维能力,则是指语言思维品质的核心,让学生对外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内提高自我意识、自我反思。由这四大维度构成语文学科学习力,给我们语文教育者一个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那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拥有这四大能力后能够继续成长。所以,笔者的理解是:所谓语文学习力,就是让学生拥有这四大能力,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持续发展。

那么,作文教学是如何体现语文学习力的呢?笔者发现,裴娣娜教授的研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作文教学内容的落实,体现在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四大维度;一个是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变,那就是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学生学什么?就是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学习力。此外,语文学习力的研究,又和中国写作学的最新研究不谋而合。20世纪中期至 80 年代初期,我国的写作理论一直在以“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为核心的“八大块”之间徘徊,关注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后来慢慢转向“写作过程论”和“写作主体论”,关注的是作者的修养、能力和技巧等问题;至20世纪 90 年代,关注的是作为生存、发展的“人”“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如何和人的生存、发展同步提高”,以及“写作的自觉性、自然性、动态生成性和主体的自由表达”等写作哲学上的根本问题。[1]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相关内容中也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我们可以说,语文学习力是普适性理论,写作哲学是专门学科理论,课程标准是实用指导方案,当普适性理论、专门学科理论和实用指导方案这三者契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作文学习力的可靠性就更充分了。

二、基于语文学习力培养的作文教学实践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笔者从五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作文中的语文学习力。

(一)重视潜能激发

关于作文,语文教师的第一问往往是:我该怎么教?这是教师本位。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角度去问:我该怎么写?这就是把“教师教”变为“学生学”的观念。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没读懂命题要求,没素材,没感觉,没体验,没思考,有东西但是表达不出,有想法但是展不开,等等。按照学习力的理念,我们发现很多都不是知识上的因素,更多的是学生内心驱动的问题,所以激发学生潜能就被提到首要的位置上,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一是命制适合学生的题目,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写作素材的积累。

关于命题,笔者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写系列作文,挖出学生潜在的那个“我”。如笔者命制过一个系列题目“我笔下的大自然”“我眼中的一个人”“我讲的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个道理”,让学生写了高一整个上学期,来帮助学生梳理自身材料,做到写时不至于有“虽然有材料,可是用不好”的情况的出现,让学生在有梯度的重复中找到写作的乐趣并体验到写作的进步。这就像曹文轩教授说的那样,让学生学会“凝视”自己的生活。学生遇到自己想要写、喜欢写的题目,就会付出努力将它完成。这些题目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学生有料可写,写出的文章有不少在报刊发表。

关于素材积累,笔者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一个是依据文体积累素材,一个是依据性质积累素材。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素材要求:有的素材适合于记叙文,比如个人的观察、感受、体验;有的适合于议论文,比如文化人物和事情、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我们可以将不同性质的素材分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人生”三大认识范畴,让学生将素材归类到这三个范畴内。这个“我”,其实不是指“当下的我”,而是指“应该成为的我”或者说是一个公民。但有些素材因为角度不同,可以同时归到其他范畴,如苏轼月夜赤壁泛舟这个素材,既可以归到自然,来证明自然使人陶醉,也可以归到人生,来证明人生应该如苏轼一般旷达,还可以归到社会,来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学生有了素材,遇到任何题目就都不会怕。

(二)重视思维训练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的展开就没有写作。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对思维的当代品质要求是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2]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教授也明确指出:“作文就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动。”[3]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作文的两个重点:一是文字,二是思维。我们看到,优秀作文往往是文字与思维的比翼双飞,失误作文往往是文字与思维的马失前蹄。

思维训练有一个让学生“知—懂—会—用”的过程,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最后了解和运用思辨范式,而这个过程少不了教师的引导。所以笔者对写作中最常用到的10种思辨原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个性与共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前进与曲折),特别设计了知识讲解课、能力养成课、思辨运用课等课型。知识讲解课就是讲解各种思辨的特点,能力养成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思辨运用课是让学生具体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比如“现象与本质”这一内容,先阐明真相与假象等内容,让学生明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讨论,获得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三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再列举一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分析,最后让学生作文。这个过程比较烦琐,一般一个思辨原理要花2课时。但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参与度会由高到低,学生的主动性会由弱到强,学习力也随之提高,乃至很多内容可以自学。这说明思辨训练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审辩式思维(如北京的谢小庆)或批判性思维(如上海的余党绪)的研究,有大量的成果,但笔者还未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所以这里引而不发,以待将来在教学中实践验证。

(三)重视学习序列

前文讲到重视思维训练时,其实已经提到重视学习序列。现在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像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虽然有写作板块,但写作板块附在阅读文本后面,甚至和文本根本没有关系,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后的写作训练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是前面对应的文本却是两首宋词,根本起不到例文的作用。学习序列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学。这里又涉及学生基础和水平的问题,所以一统天下的教材固然不可行,但基本符合学生要求的教材完全可以设计出来。笔者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编写了两套文体教材,还将继续编写其他文体的写作教材。

一套是关于实用文写作的《议论文写作教程》。教程分为六章十四节,从“认识高中议论文写作”开始,下面依次是“高中议论文文章范式”“高中议论文审题技巧”“高中议论文素材运用”“高中议论文写作语言”……一直到“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在每一节的编排上,以“范文指路”“专题指点”“课后训练”等有序展开,便于自习。该教材的独特之处是,没有从议论文静态的论点、论证、论据三要素着手,而是从“写作难度”着手。

一套是关于文学作品创作的《诗歌创作教程》。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现代诗歌无疑是神秘之海,一方面充满着抵达彼岸的期盼,另一方面则充满因无知带来的焦虑和恐惧,而那种焦虑和恐惧又因为期盼而显得更为突出。笔者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想给远航者造一艘船、递一支桨,让他们可以因此走得更远。教程以“揭开现代诗创作的秘密”开篇,以下十讲为:诗歌创作的突破口,诗歌的模式,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题材不是难题,思维问题,停顿、押韵和分行,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文本的嬗变,读诗是为了准备写诗,做一个良知的人。该教程跳过了烦琐的诗歌平面理论知识,着重从“学生写”的角度进行指导。以该教程为课程内容的选修课程于2015年10月获得浙江省第六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通过网络向全省推广。

(四)重视文本体悟

学生的“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写不好文章,完全在于不知文章的体式、范式。所以笔者着重研究过考场优秀作文的特点,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优秀作文都具“四有”特征:有思(情)、有料、有序、有文。有思(情),就是读者在思想感情上有收获;有料,就是作文里呈现的素材;有序,指的是文章思路要清晰;有文,就是有文采,句子有意蕴。若把这推广到文学作品,则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完整,一个是美丽。完整,就是完篇,能够整体地表达作者情思;美丽,就是在完篇基础上有美好特点的文本,包括文面和意蕴。这些特征能够提升学生的判断力,有助于他们一眼看出自己文章的优劣,或者自身存在哪一方面的缺陷以便自我提升。

所以,文本体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本阅读量。笔者采用教师课前朗读、教师布置篇目学生阅读、学生课外自读课内交流等方式。比如笔者朗读过王鼎钧的《命运》等名家范文,也朗读过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自己的下水作文,推荐过王开岭、祝勇等名家作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本的力量。

(五)重视有效课堂

无论怎样让“学生学”,还是必须通过“教师教”来完成。“当学生的学习力得到提高之后,会对教师产生许多压力,它能调动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教案设计能力、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教学力上。”[4]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建立有效课堂。所谓有效,就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笔者最常用的手段是“读写结合,协作交流”。读写结合,就是讲解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扣住写作技法,比如教读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一文,笔者将重点放在“以读悟写,形成一种经历性题材的写作模板”,让学生从这一篇中领悟这一类经验型散文的写作模板。协作交流,就是面对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进行观点碰撞,如果还未能解决,则放到全班讨论。如笔者曾经在“市学科带头人优质作文示范课”里推出过“写作教学要重视素材积累”一课,教学中先展示不同类型的两类文章,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两大类需要积累的写作素材,再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效果很好。又如笔者曾设计过“发现同学作文中的美”作文讲评课,让学生互评作文,用个性化的感受代替术语,去发现并评议作文亮点,效果不错。此外,有效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用课外补充课内,如以发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识到:教学生写作时,教师眼界要高、身段要低,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贴近学生,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才能做到变“教师教”为“学生学”。从2014年到现在的两年时间里,笔者的实践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茫然无措到信心倍增,从经验出发到有科学理论支撑,一路走来,收益颇多。学生也随笔者一起收获和成长,或者说,笔者也随学生一起收获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5.

[2]汪圣安.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86-289.

[3]张伟明.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J].中学语文教学,2009(9):7.

[4]黄自团,袁顶国.教学力与学习力:要素、共生与培养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4):3.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