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小学教学策略嬗变
2016-06-30唐琳
唐琳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课堂理应成为人生人格实现的舞台,课堂经历应该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具有挑战的智力生活,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精神体验,是一种‘富有生命的交往。”为此,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做出哪些策略调整呢?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授之以鱼”:将知识点回归生活中去,告诉学生这堂课的情景模式或者教学知识点在什么场景或什么领域会用到,并粗略地讲解是怎样用到的。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尝试,以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进而积极准备“先学”和主动思考,让学生们喜欢上“吃鱼”。
“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本堂课程的知识点,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能在知识点所涉及的场景和领域里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采取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计算“56+28”时,“李氏法”(姓李的学生的方法)是“先将56加20得76,再加8得84”;“杨氏法”(姓杨的学生的方法)是“先将56加30得86,再减去2得84”。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授之以欲”:教师提供一个开放性问题,或是运用本课知识点解决的,或是运用其他知识点推导本课知识点的,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深刻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用已学过的知识点的推导模式去思考其他知识点的本质,真正做到灵活运用知识点并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学会回答”到“学会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用已知知识点对未知知识点进行比较和推理,而且更能加固学生对于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素养。正如杨福家教授所言:“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怎么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从“单一对话”到“群体对话”,小组讨论发言式的群体对话不仅节约了教学的时间成本,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兴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切磋、协商,实现个体经验的群体共享。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一旦他们有好的思路、想法,就让他们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有时还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解题方法。既可以营造民主、和谐、快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让学生从小懂得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的道理。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交流。此外,参与课程设计和讲授的学生自己不仅通过课前准备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以学生为主,要求教师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学生: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不足,有何种兴趣,有多少疑惑,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倾听他们的想法。一方面学生会更加认可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真正地制订出以学生为本并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策略。
真正做到赏识教育,不是简单地表扬激励学生,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问题不全面,要学会等待和点拨,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倡多样性,不仅仅是学生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性,更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多样性,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前两个多样性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后一个多样性要求教师真正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策略,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