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2016-06-30金兴友
金兴友
【摘 要】高中诗歌教学是难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抱着一种传递美和爱的激情走向课堂,最后却都很困扰于课堂的沉闷无生机,学生的意兴阑珊。教师于是很纳闷,为什么这么美的诗,这么神秘而吸引人的诗歌世界,学生就没有兴趣呢?当然这与诗歌本身的含蓄凝练甚至是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诗歌只为了背几句名句有关,更多的却也是因为我们诗歌教学课堂的教学思路呆板,教学语言枯燥,诗歌处理肤浅等等。本文就高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进行几点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89-02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代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可是古典诗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让它淹没在浮躁的尘世、横流的物欲中呢?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艺术、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好高中诗歌鉴赏之路。
一、对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工作进行目标细分
将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按照高一、高二、高三来细分,对每一阶段的重点做专题细分定位,提高教学的准确性!磨练好每一阶段教学工作,组成了整个高中教学的高质量 。
高一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必修课程实施过程的“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与反馈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需求,让学生有扎实诗词阅读鉴赏的基本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同时注重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高二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选择诗词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如山水、田园、边塞、妇女、登临)、风格(如豪放、婉约、俚俗、典雅)或诗体种类(如绝句、律诗、古风、小令、长调),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搜集历代诗话、词话、曲话及其它资料中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但诗歌是语言艺术,应致力于对作品整体意境形象和语言魅力的感悟。对自己喜爱的诗词作品,应熟读背诵,增强文化底蕴。
高三阶段: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强化古诗词鉴赏的操练;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抓主旨,抓关键句,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诗题,抓注释;在诗词表达方面,抓意象、意境,抓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抓修辞等等。要练出感觉,练出方法,练出对诗词鉴赏的最准确表述。特别在默写上不错字、添字、漏字,力求得5分全得。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1.关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实际
现代诗歌对于学生的认知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要求教师对教学的构思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鉴赏能力,对于现代诗歌的解读要在尊重学生能力的前提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歌的意境中去慢慢体会。
2.讲求解读,也要突显建构。
教师仅有对现代诗歌文本意象、意境、主旨、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解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构----即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
3.重视引导,也要关注师生互动
现代诗歌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又是一个双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并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学生要在教师的安排下做好预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对解读障碍要能大胆发问,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也要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三、加强诗歌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诗歌阅读不同于其它体裁,注意的地方较多,学生只有较好地采用恰当的方法去阅读,才能领会诗歌中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真正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注重阅读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诗歌阅读中,必须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状况,“论世”就是分析理解时应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读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就要对当对金兵入侵,朝廷卖国,陆游积极主张抗金却屡遭贬谪等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2.注重阅读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有的包含了写诗的原因,时间,也有情感的字眼融合在其中,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认真阅读该题目,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写此诗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左迁至蓝关,作品是要写给侄孙湘,这样诗歌内容理解就相对容易。
3.注重阅读诗歌对应的注释
每首诗词下面都会有一部分注释,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诗歌中浅显易懂的不太多,因时代的久远,必须借助于文章的注释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尤其是思想内容表达比较隐晦的作品更要借助注释。
4.阅读诗歌时能找出诗歌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字眼
诗歌最能传达作者的心声,诗眼或词眼抓住,其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能体会到五六分了。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颔联中“春愁黯黯独成眠”句中的“愁”字即是全诗的诗眼,具体“愁”的原因,只要认真阅读诗歌就能把握住了。
5.整体阅读诗歌
在结合以上四点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整体阅读,初步领会诗歌中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态度。
四、利用音乐帮,导入美的诗意
现在的诗歌课堂,教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尽快把学生带入一种诗的境界,或者是希望一开始就给学生传达一种美感,就会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排比句式,富有情感的语言,有时候教师都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即使是教师费尽心思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却觉得太煽情,有些学生觉得教师是刻意在拉着学生进入一种状态,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感受,不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那个诗的世界。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可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韦庄的《菩萨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江南美》,在悦耳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江南如画般的美景中,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感知出诗歌中的江南之美。在讲授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为学生播放了杨洪基先生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且刻意选择了《水浒传》片头的那个版本,让学生听着杨老先生浑厚辽阔的嗓音,看着那滔滔江水自天而来的壮阔之景,再看着屏幕上不断闪过的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似乎都能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热血在胸腔激荡的回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息。还未正式讲解课文,学生已然进入到一个广阔的历史天地,已然感受到一份豪情和悲壮。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就比较容易了。
五、注重评价,提升课堂
诗歌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再现和创造性过程,教师每一节诗歌教学课都应是如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注重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尝试、思考,在智慧的互相撞击中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
课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测,对所讲知识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诗歌教学的检测我通常会让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锻炼。让他们或评价这首诗,或评价这位诗人,或就所学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基本上学生每此学完诗歌后,都会梳理自己的思维,这也就他们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实践证明,抛弃约束和包办,提倡民主的教学,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贯穿在我们所教的每堂语文课上,更应贯穿在我们教学的思想中。它不但关注知识,而且更崇尚智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让她们在大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师身心舒畅,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实践活动
1.挑选一些篇目举办一次诗歌朗诵,学生利用早读或其它时间对选择到的一些篇目自由再选择,在认真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举办朗诵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每首诗词中都会有名句佳句,因此,在平日的早读就要求学生对重点句进行记忆,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把这些名句运用到作文中,还能增强作文的品味和内涵。
3.在学完整个诗歌的教学后,试着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编排此书,即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对诗歌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对思想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诗,咏物诗,即景抒情诗等几大块进行分类归纳,学生也会相应地提高一些学习诗歌的兴趣。
4.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安排一些鉴赏性的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如李白诗歌中有较多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刻的含义;又如,古代诗歌中出现“愁”的字眼很多,让学生去寻找,并能分别体会“愁”之原因,并能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小文章等等。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泽被后世。上面是我个人做出的一点尝试,微不足道,相信广大的语文老师定能总结出更多更妙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付永清等主编.心有灵犀----诗歌导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周蒙琴.重视语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N].科技资讯.2008.NO12.
[3]胡方畅.文本本位的高中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D].西南大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