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2016-06-30邵桂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邵桂丽

【摘 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传授学习的方法及开发学生的智能。在教学中创造乐于学习的情境,对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更新理念 设置问题 传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71-02

举着”磁铁”来吸引学生,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更新理念——构建探究阅读的平台

探究性阅读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应该突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特点,营造师与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构建探究性阅读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身心融入文本之中,去感受、欣赏和领悟,通过个性思考和对话交流,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苏教版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就铺设了利于学生探究的浓厚氛围。前面学习了《劝学》和《师说》,分别劝勉青少年终身学习和择师求教。这节课学习一篇经典的文章,它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如何读书,以及读什么样的书,引导我们阅读经典提高教养。大家一起走进课文,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吧。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所说的教养是什么含义?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得出教养是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是阅读世界的文学。黑塞主张用心研读经典,在书中认识世界和完善自我。作者是怎样论述的?分析概括段落大意,明确作者思路,先指出读书的意义,接着论述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最后再次阐述读书的必要性。一部经典作品能唤起心灵的共鸣,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课上从生活出发,通过温故知新层层递进,为学生创设了积极探究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经过个性化的思考,与经典作品进行碰撞,努力探寻文章的论点意义。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把作品的研读与学生的教养提高融为一体。在独立探究和相互交流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修养。

二、设置问题——引发探究阅读的动机

有疑才会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是必须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积极主动地围绕问题去探究阅读,发现真相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捕捉灵机,提出启发性的具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有章可循收到实效。苏教版高中语文《归田园居》,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带领学生深入诗中,去体会和理解陶渊明的心境胸怀。文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可是东晋陶渊明却宁愿抛弃官位回归田园,这是为了什么呢?鲜明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阅读诗歌一探究竟。作品描写了怎样的田园风光?表现出作者什么心理境界?宁静和谐的农村景象,反映了他热爱自然流连忘返的心情。抓住题目中的归字设问,作者是从哪里归来?想要归向哪里?他为何要归?归后结果怎样?用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启发学生认真阅读探究发现答案。陶渊明出生在东晋仕宦之家,因为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挂冠而去回归田园。田园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充满生活气息,作者返回后自由而且安逸,心情愉悦,体现了他追求自由热爱田园的精神与情操。本课紧紧围绕归字,设计多个递进的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其强烈的探究动机。通过朗读全诗,逐个去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从田园风光的描绘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诗中洋溢着的自由与欣喜,学生真正陶醉于其中,乐而忘返,直到下课探究阅读仍意犹未尽。

三、传授方法——培养探究阅读的能力

在探究性阅读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自我探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思维,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在方法指导上给学生引路,按照进入文本发现问题、明确思路分析问题、找到结论解决问题的流程,自主完成阅读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是一篇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探究阅读的方法,使他们沿着一定的思路,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本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浅层的认识。让学生讨论在预习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归纳出代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司马迁在李陵之祸中遭受了哪些摧残?他内心的感受如何?他受到宫刑,一日之内九次回肠,可见其境遇之苦和精神的伤害。在受到如此非人迫害后,他为什么还苟活于世?引出司马迁的名言,要死得其所重于泰山。逆境中愈发显示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对司马迁的态度你有何看法?让学生放开思路大胆表达自己意见。通读全文后,鼓励学生归纳出文章写作的思路,受辱隐忍完成史记这一巨著,实现人生价值。

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表述“阅读与鉴赏”的要求的:

1、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领下,通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基本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确定探究阅读的核心问题。之后深入文本,在细致入微的研读中,寻找蛛丝马迹。经过独立探究与同伴交流,水到渠成揭晓答案。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还要尊重、热爱、信任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快乐天地!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2]李练斌:《新课程实验与研究——新课程案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3]中国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