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6-06-30丁维霞
丁维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03-01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幼儿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很长一个时期,乃至整个一生的成长。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形象呢?他们必须是既掌握高度科学文化知识,又是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行为的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从幼儿开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新《纲要》的要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要注重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 。
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劳动习惯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行为习惯。学会生活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幼儿时期正是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尽量少吃零食多吃主食,吃饭细嚼慢咽等一些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让孩子饮食均衡,很好的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保证营养充足。培养孩子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等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防止孩子生病。还有培养孩子早睡早起、按时作息、正确的睡姿等作息习惯,可以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另外,像自己的事情自己学着做,自己收拾书包、玩具,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等一些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总得来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致使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生活自立是我们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内容,从小就培养他自己刷牙,自己洗手、擦脸,自己洗澡,养成自己自立的生活习惯。我们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三、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在与孩子、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小孩子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老师的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总之,幼儿期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孩子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孩子养成优秀的性格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除了需要法律的强制之外,更多的还需要道德力量的约束。一个人即使能力再突出,如果道德品质差,那他对于社会的贡献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还可能危害社会和他人。因此,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德育历来都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是非对错的观念,这些都需要成人对其培养教育,如,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没经过别人同意不能动别人的东西、爱护花草树木和公共财物、爱护小动物、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等,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可以形成优秀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最终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社会有用之才。
五、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坚持正面教育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面对幼儿的这种情况,在班级中设立评比栏,给幼儿不断的鼓励、表扬及肯定,从而矫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上下楼梯时,幼儿走路非常的小心,这时老师就微笑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当大家在安静看书时,往往有个别幼儿发出奇怪的声音,这时老师就给他一个小小的暗示,提醒他矫正。如我们班的某某某,他是个好动的男孩子,整天坐不下来,除了睡觉那会儿是安静的,其他时间总在教室里走动,有时翻翻区域柜,有时在地上爬来爬去,真拿他没办法。在一次语言课中,我故意将他和我坐在一起,请他来当小老师看看底下哪个小朋友最乖,最乖的奖励五角星,起先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我将五角星放到他手里时这才开始有模有样的管起来,现在的他虽然还是不能表现的和其他幼儿一样,但比起以前还是有一点点的进步,至少他知道老师派给他的任务要认真去做。在班级中,当幼儿受到鼓励时,他们为了自己不输给别人,又为了使自己得到快乐,也就会自觉的制止一些不良行为了。
六、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
1.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
2.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3.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 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一方面要做到重复和练习,并向幼儿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幼儿互相监督,教师随时检查;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要言传身教,当好表率,树立榜样,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作到持之以恒。但最重要的还要做到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协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