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中和之美”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价值

2016-06-30骆玉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和动画片儒家

作者简介:骆玉阳(1992-),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一、“文以载道”在动画中的价值

“文以载道”源自于宋理学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用通俗的语言转述,意思便是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文以载道”的道理可以套用到其他可以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例如:舞蹈、音乐和绘画。而动画是一门把文学,绘画,音乐还有科技综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具有体现国家的文化的特性,这种文化使动画艺术不仅仅是作为满足视觉消费娱乐大众而存在,还使之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一般来说,一部动画作品应该担起揭示事物现象和事物本体的真实、讲述真理哲学的社会职责,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重要理论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提到过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也说明了艺术中绘画的特殊社会文化功能和道德教育价值,所以动画艺术应当承载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量,正确引导国人的价值取向。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代背景下的一些动画,就超越了动画片的界限,使动画变成宣传抗日的工具,发挥起促进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例如颇有深意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孙悟空不屈不挠的抗争形象,就体现出动画创作者反抗侵略的意志,用孙悟空的斗争形象激发国民抗争意识。《铁扇公主》中孙悟空召集大众对抗牛魔王的情节,就是对日军侵华的影射,孙悟空最终打败牛魔王,是国民深信日军定将被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节节击退,所以抗战背景下的动画鼓舞民心,对抗战胜利有深刻的影响。

动画作品往往会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和价值观,动画中的价值观也会影响普罗大众的价值取向,因为它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美学价值。“艺”若不“载道”,“艺”的存在价值则大打折扣,抑或没有存在意义。“艺”若要“载道”,作为一个动画艺术工作者,首先应该有“道”的自觉性,有“道”的人文情怀,修身正己,提高自我的人格修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动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才能体现出不同层次。使艺术精神呈现不同的境界。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艺”和“道”相辅相成,不能偏废,艺术的创作背景是哲学思想。以及苏东坡提出“有道有艺”的观点,认为“依仁游艺”是绘画的创作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苏轼的观点都说明哲学和艺术的密切关系,所以动画创作者理应秉承儒家美学的先进思想,端正价值观,力求“儒学风范”,“志于道”,先成为有“道”之人,在每一次的创作前,应该做足功夫,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载道”这一精神纲领踏踏实实继承,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丰富的内涵和有价值的内容,使观众从中受到启发,获益。

中国人非常重视启蒙教育,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跟孩童时期所认知的事物有极大的联系,动画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深受儿童喜爱,所以动画的启蒙作用非常大,应当重视一部动画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动画不仅是美的愉悦感受的艺术,也是可以叙述故事让人感知哲学的艺术,比起概念化、靠说教化、靠公式化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寓教于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能够汲取有价值的思想。在很多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的动画片中,都其育人的目的,例如早期的动画:《夹子救鹿》夹子舍身救鹿,又被脱离危险的鹿群救活的故事,告诉了观众要追求心灵美,善有善报的道理。《小蝌蚪找妈妈》告诫人们,片面性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迷茫,认识事物的本质应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渔童》证明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及为虎作伥终究不会有好的下场。通过对美好崇高品质的赞美,使观众从愉快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在动画的潜移默化中树立美善的道德品质,儒家美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在动画中的体现,使动画能够发挥社会教化的作用,所以“文以载道”的儒家美学思想在动画创作中的具有不容小觑的丰富价值。

二、“中和之美”美学观在动画中的体现

孔子谓《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再论及《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是儒家“中和之美”观点的体现,“中和之美”的思想是儒家美学的重要主张,这一审美标准不仅在诗书礼乐有所体现,在动画艺术中亦有痕迹。动画的教化功能展现人生有价值的思想内涵,当动画作为一门艺术,它还必须同时展现美的形式,要求动画工作者的作品须把握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统一,体现“中和之美”,才会有存在价值。

“中和之美”反对过犹不及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要求事物的和谐统一,事物的每一方不能过分凸起,应当把握限度,所以创作者在动画创作的前期,要以“中和”的审美尺度,在情节、人物和情感之间掌握平衡,求得和谐共存,协调统一的状态。西方的美学更注重的是感官上的形体美,相比起感官上的形体美,孔子美学思想更注重思想上的道德美感。在儒家的观点,一味追求形式,忽略本质的“真”,导致作品内涵空洞无物。单纯倾倒真理的说教,无暇过问形式美感的营造,导致美感损伤,愉悦作用的缺失。艺术和文学在儒家“中和之美”的影响下,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心理效果。

在喜剧性的动画片中,寓教于乐就是对“中和之美”的诠释,动画使教育不是死板的说教,动画作品表现真理、体现教育功能的方法是通过诙谐幽默、轻松明朗的情节氛围。“中和”思想的灌注,在中国传统动画中便有充分的体现。例如由《聊斋志异》改编而来的《崂山道士》,对滑稽诙谐的喜剧色彩拿捏恰当,没有过分的渲染,又完美讽刺了懒惰之人、心术不正之人不劳而获的妄想,揭示了心中有道自然而然修炼成道的道理;还有动画短片《三个和尚》中,具有西方现代漫画风格的和尚人物造型和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风格的场景“中和”,使这部动画富有鲜明特点。《崂山道士》和《三个和尚》都秉承了孔子的“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美学观点,将幽默诙谐的情节、优美娴雅水墨画的背景和引人深思的严肃内涵,无偏无倚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乐而不淫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动画艺术表达效果。像《没头脑和不高兴》《三个和尚》等喜剧动画片,注重喜剧的夸张,又要克制对于喜的表现,要引人发笑还要不引人深思,内敛的诙谐幽默的情节中,依然告诉了观众很多生活的道理,例如不要像“没头脑”一样马虎,应该做事仔细认真;不要像“不高兴”一样消极,应该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等等。

“中和之美”在悲剧性或者说正剧性的动画片中的体现,也追求“哀而不伤”,没有肆意悲伤,而是含蓄内敛,动画作品呈现哀怨而优美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动画片《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情爱情,在保守的现实生活涅槃,但这个悲剧故事用化为蝴蝶的方式为结局,使“哀伤”得到情感安慰。再如,水墨动画《山水情》中,师徒离别的哀愁融合到空灵虚实的水墨和悠扬深远的琴声,使离别的结局不会过度伤感。这些作品达到了作者直抒胸臆的心理诉求,但是表达方式有事克制内敛的,体现了儒家美学“中和之美”的观点。

“文以载道”使创作者注重动画教化意义,在内容和画面均有体现“中和之美”的动画,让观众看到致力于动画艺术的工作者们的真心,早期的中国传统动画达到了审美的境界,是真正的佳作。观众和动画工作者,应明白“仁义礼智信”是庄严之事,有此庄严,生命才有重量,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都应该修身正己,具有追求尽善尽美的自觉,应该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猜你喜欢

中和动画片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推荐一部动画片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