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文内涵和外延内容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核心
2016-06-30李丽娟
李丽娟
摘 要:对原文的理解是汉译英的第一步,而基于透过对原文字面内涵意义的理解,再综合透彻理解文字背后的联想意义做出来的译本更能把握原文总体精神,译文读者更能通过译文感受到原作的精华和魅力。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关键词:理解原文;张培基;背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1953年,I.A.里查兹就说过:“翻译可能是宇宙进化迄今所产生的最复杂类型的事件”。这道出了所有译者的心声,也已成为翻译界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翻译的全过程是作者、译者和读者分别运用两套文字代码系统进行编码、译码、再编码、再译码的过程。译者先用第一种语言解码,理解作品,再用第二种语言重新译码,写出译作。在汉译英这个过程中,虽然译者对第二种语言的掌握与使用起着关键作用,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却是发挥其作用的基础。对原文的理解是汉译英的第一步,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关于原文的理解有字面的理解也有透过字面更注重文字背后联想意义和内涵意义的综合透彻的理解,基于前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辞藻华丽、生涩难懂,甚至错误百出;而基于后者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反映出原作的内涵,把握其总体精神,译文读者亦可通过译文感受到原作的精华与魅力。
张培基先生自幼就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觉得读散文是一种享受。先生对散文的享受不仅体现在自身的阅读过程中,更体现在其译本中。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一、从作品的语言成分上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其中用的是提炼的口语,语言朴实清新,感情真挚动人,读来有一种委婉、娓娓动听之感。先生的译作中不管是选词还是造句都充分体现了原作这一语言风格,简洁,朴实无华,及其准确地再现了原文信息。试看以下例子: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原文中“见着”、“狼藉”、“簌簌”“流下眼泪”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口语语体,浅显易懂。译文中对应的词sight, disorderly mess, trickling, start tears也都是英语中常用之词。其中started tears充分体现了先生对原作的理解不在于其表面而在于其内涵。原文“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译为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反映了作者在经过一段长途跋涉,回家看到家里的惨淡,再加上祖母去世的打击,这重重云雾使原文作者郁结难舒,眼泪自然开始流出。原文中作者几次提及落泪,这是第一次出现,start一词清晰地表现出这一情形。
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nce 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汉语和英语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异为前者为意象形文字而后者则是形式和意象兼具,在形式上要求更为严格。原文以汉语读者的语言逻辑来理解较容易,但如果英语以这样的顺序来表达的话就会容易出现误解。先生的这句译文读起来流利顺畅,一气呵成,符合译文的表达逻辑和习惯。Strolling about, ferrying的选词和补译的thence等均说明只有在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译出紧凑连贯的句子。
3)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
在翻译过程中最难的是译文不受原语言表达逻辑的影响。原文有三个句子,主语也由他到我再到他,而张培基先生通过反复推敲和理解原文将这些信息涵括在一句话里,其中的was on the verge of ……when更是点睛之笔。
4)唉,我现在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Oh, 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
5)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以上无不显出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不只在表面,而在于其内涵。“我那时太聪明”是一句反话,smarty与smarty alec意思一样为person who acts as if he has great ability and knowledge; know-all。从形上看smarty与smart相近,意思上相差甚远,这与原作的表达方式相同,译出了其内涵。
父亲爬月台这一系列动作“攀着上面”“向上缩”“微倾”译为held onto the platform, huddled up, tipped slightly toward。译作充分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的深刻理解,不管是在文字内涵意义上还是外延意义上。攀着的是月台,缩是往上这个方向,身子朝上往左微倾,这都体现在译作中。
二、从文学背景成分分析译作
作品的文学成分除语言外还包括背景、情节、人物、视角、主题、结构、风格等,分析这些成分有助于理解作品。下面举例说明:
1)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 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谋事译为look for a job, 找工作也可译为hunt for a job,前者更符合原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中国找工作虽不易,但也没达到如猎物捕食般的残酷,这种译法更忠实于原文。
2)关于橘子的译法,张先生译为tangerine,这也是在三番理解和思啄之后的选择。橘子的英文有orange, citrus, quince等,原作中买橘子的地点在南京,南京橘子属蜜橘,翻译为tangerine显出译作者的谨慎和细致。
3)“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Im all right except for a severe pain in my arm. 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 Perhaps it wont be long now before depart this life.”
“笔”在原作中如不细啄,就会很容易理解为钢笔或其他的笔,但在当时毛笔才是主流,故而译为writing brushes,正是译者高明之体现。除此之外“大去”译为depart this life既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也表达出当时的语言背景。Depart古英语中也有去世之意,与“大去”这一表达法在风格上达到了一致。
英译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在张培基先生经过反复品读,理解原作语言及其蕴含的真挚感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细致的选词、合理简洁的句法结构,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在语言风格和背景意义上也很接近原文。由此不难看出,理解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译者要想准确地阐释原作,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影响和魅力,非下工夫分析原作不可。张培基先生译文自然流畅、准确细致,蕴藏着无限深情,不失为一篇传神达意的上乘之作,完美地再创出原文的神韵。
参考文献:
[1]杜华. 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2]谷启楠. 理解原作是文学翻译的关键[J]. 中国翻译,1989,(5).
[3]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