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和思维中的转喻》述评
2016-06-30孙哲
作者简介:孙哲(1990-),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1.引言
自 Lakoff & Johnson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转喻才逐渐进入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他们指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为中。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一批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相继涌现,指出转喻和隐喻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是更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Barcelona,2000)。《言语和思维中的转喻》(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由美国学者Panther和Radden合作撰写,于1999年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发行。本卷收录自1996年6月23日在汉堡大学举行的转喻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是具有不同理论背景、涉及不同领域的学者,是第一个专门致力于语言和思维中转喻研究的国际会议。
该论文集中的贡献者将认知方法、转喻和传统修辞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转喻是人们普通思维背后的认知现象,语言中转喻的运用是其概念地位的反映,大部分都是从场景,框架,或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s)等视角出发来理解转喻概念框架。
2.内容简介
该论文集收录了涉及转喻的多个主题,除绪论外,全书共分四个章节。
第一章简述了转喻的理论研究。收录的三篇文章从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探讨了转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作用,Radden & K?vecses(1999)在“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一文中研究了转喻的概念本质,以Lakoff提出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为理论基础,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即一个概念实体为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式内的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Gibbs发表的“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为普通语言和文学语篇中转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将转喻置于更大的认知语境中,为转喻的概念基础寻求理据,Grice的会话含义被看作转喻动机,转喻推理借助“概念指称”实现话语连贯,展示了转喻在语篇中是如何操作以帮助理解语境下特定指称,间接言语行为和口语化源语言的。Fauconnier & Turner主要探讨了转喻和概念整合之间的互动,概念实体在整合空间内通过转喻建立联系。Seto对转喻和提喻两个概念做了明确区分,证明提喻是范畴关系的转换:C-related,主要是依靠范畴间的语义关系,而转喻是实体关系的转换:E-related,是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之间的邻近关系。Warren介绍了指称转喻的基本语义结构和类型,认为转喻基本上是一种缩写手段,除了能找出隐含的指称项目外,其解读还涉及一种补偿关系。
第二章讲述了认知过程中转喻的历史框架。转喻触发语言变化的突出作用已经被确认,并引出了转喻的多种分类,语言学中的认知范式为分析历史数据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Koch基于转喻的认知基础和构词法中某些类型,利用框架理论提供的概念网络考察了由转喻引发的词义变化。Blank声称转喻的大部分类型学有缺陷,所有转喻变化都归为两大类:同一框架内共同存在的实体间的关系或一两个相关框架内连续实体间的关系。Goossens从转喻角度对情态动词的转变做出解释,关于“must”用法的共时和历时数据都表明在认知转变过程中转喻发挥着桥梁作用。J?kel通过证明德国姓氏的词源,调查了命名模式背后的认知动机,并发现家谱、专业和转喻是命名姓氏的三种主要模式,命名的转喻策略主要有 “器具转喻”、“质量转喻”和“位置转喻”。
第三章涉及了转喻的个案研究。大量的个案研究考察了转喻在不同语言学和概念层面的运作,主要涉及了语法转喻、词汇转喻和语义转喻。Waltereit指出直接宾语的首要地位表明转喻在语法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转喻角度看直接宾语的特殊地位是由三个因素导致的:它在语义上不透明,允许多种主题角色充当直接宾语;在语义上最接近动词,暗含其指称自主权被减弱;比其他参数更接近主体。Pauwels在词汇语义研究中,调查了四个相关动词的转喻结构:put,set,lay and place,基于语料库调查表明大多数例子并不属于传统名词的指称种类,最为常见的转喻类型都基于包含关系,用概括的代指更具体的概念。Dirven调查的现象通常称为转化或零变异,特别是名词动化现象,转换过程包含三个典型的事件图式:动作模式,位置和运动模式,和存在格模式。Panther & Thornburg 强调跨语言对比中概念转喻的重要性,他们分析了转喻在两种基本毫无联的语言英语和匈牙利语中被利用的程度,以及转喻在7个概念域中的运作机制。
第四章探讨了转喻概念在语言习得和文学批评中的应用。Nerlich和Clarke探讨了转喻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指出“语言习得中的转喻”是第一个有关转喻产出和理解的研究,之后隐喻的作用才得到凸显。儿童语言运用转喻有两个功能:为满足交际需要扩展词义,或创造性地利用词义的“自然路径”。Pankhurst探讨了转喻在叙事小说中的功能,为了理解简单对象“耳环”的影响,读者激活了转喻策略,发现耳环充当多个转喻功能:如确认穿戴者身份或紧凑故事情节。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总结了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预测了未来研究前景,并探讨了两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转喻的推理本质和语用功能。
3.简评
转喻认知研究在起始阶段有重隐喻轻转喻的倾向,转喻被看作是隐喻的附属品(江晓红,2011:119)。随着该论文集的出版,更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也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意义扩展方式(Barcelona,2000)。本书是对转喻研究理论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最有特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转喻的本质研究。转喻从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修辞格,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李淑康,2013:68)。Lakoff & Johnson是最早开始研究转喻本质及运作机制的,指出转喻允许我们用一个凸显事物来指代与其相近的事物,提出ICM。有关转喻本质及运作机制的研究至少有四种理论:一是概念映射理论,二是参照点理论,三是心理通道理论,四是认知域理论(李淑康,2013:72),最早持心理通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arcelona和Radden & Kvecses。Barcelona将转喻定义为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Radden & Kvecses以为ICMs基础,指出转喻是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内一个概念实体向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把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来研究,抓住了转喻本质,极大扩展了转喻的研究范围。
第二,首次明确了转喻和提喻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提喻是转喻的分支,而本文对比分析了提喻是独立于转喻而存在的。Seto对转喻和提喻概念做了明确区分,证明提喻是范畴关系的转换:Caregory-related,主要是依靠范畴间的语义关系,而转喻是实体关系的转换:Entity-related,依靠实体之间的邻近关系。这一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关系,深化了对转喻的认识。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面章节重点介绍了转喻相关理论,最后介绍了转喻概念在语言习得和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价值。作者通过分析儿童语言和叙事小说中的转喻,探讨了转喻在语言习得文学批评中的作用,极大地扩展了转喻研究范围,为研究转喻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该论文集创造性地介绍了转喻的本质,转喻和提喻的区别,转喻在语言习得和文学批评中的作用,强有力地证明了转喻在言语和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应该指出本书有一定的局限性:个案研究的主观性太强,应重视转喻认知的实证研究;强调方法论的多元化,寻求语料库的支持;仅仅从认知转喻角度解释了名词动化现象,对语言结构的形成和理解有待于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论文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转喻的认识与运用。该论文集编撰者Panther & Radden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预测了未来转喻研究前景,简要介绍了转喻的推理本质和语用功能,拓展了未来转喻的研究范围,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迪。本次会议对于转喻这一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Barcelona, A. 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 [A] in A. Barcelon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C].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0: 31-58.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hago: University of Chichago Press, 1980.
[3]Panther, K-U. & Radden, G.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Philadelphia/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江晓红. 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2): 119-124.
[5]李淑康, 李克. 转喻本质研究述评[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