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谧之秋成熟之美

2016-06-30樊瑾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济慈刘禹锡

摘 要: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济慈;刘禹锡;对比赏析

作者简介:樊瑾(1992.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从古至今,“秋”一直是诗作中常见的主题。中西方诗歌在咏秋时侧重点不同。西方诗歌中,“秋”多被赋予积极健康的涵义,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境遇进行理性思考。中国诗歌中,“秋”多被赋予萧瑟之感,借以阐述诗人仕途的不顺。

中西方咏秋史上都不乏怪才,一反常态,借熟悉的秋景抒发积极向上之感。刘禹锡借静谧的秋景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济慈则借成熟的果实、静谧的声音等抒发健康积极之感,而两首诗整体乐观向上的基调下掩藏的是诗人的无奈和孤寂。本文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和济慈的《秋颂》进行比较,从作者的个人经历、诗作的创作背景、内容和内涵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对中英咏秋诗史上两位怪才及其诗作进行比较赏析。

一、个人经历

(一)生活经历

刘禹锡和济慈都曾被疾病缠身,但对于病症不同的态度使他们诗作的特点不尽相同。刘禹锡少时身体虚弱,以至于久病成医,多年后编成《鉴药》一书。坚定的意志和求知欲给与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社会的底层。22岁时得了肺结核,25岁便因疾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贫困的生活、痛苦的身体、恋人在身边却不能结婚的状况和对诗歌的嗜爱一直困扰着他。

其次,两者在事业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被贬谪出京,放逐二十三年,但他依旧秉承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达,但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船长精神”的无奈。正是因为刘禹锡的豁达乐观,在诗歌中体现的豪气不羁的生活态度,被誉为“诗豪”。在世时,济慈的诗歌有时得以赞许,有时由于政治原因都难以出版。20世纪,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评论界对济慈的诗歌大加赞许,承认其在英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济慈运用各种感官,用视觉发现美,触觉感受美,听觉享受美,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全面领悟和感受。济慈对细节的勾勒不同于他人,在欢愉中透露忧伤,痛苦中找寻快乐。他清醒的认识梦幻世界的虚无与美好,了解现实生活的压力,他追求美又致力于揭露现实。

(二)创作背景

《秋颂》是济慈在享受1819年9月温切斯特恬静和舒适生活后,以惬意和闲适的心情进行的创作。坦博拉火山爆发和生态环境转好影响了济慈的心情。1819年温切斯特的气温回升了10度,济慈的心情转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舒适惬意的秋景。再者,据麦克干考证,《秋颂》出版前,出版商要求新作中不能包含与政治有关的言论,以免再次成为评论家攻击的目标,济慈最初强烈反对,但最后让步。因此,这本诗作没有较多地涉及政治内容。但也有学者认为《秋颂》中不少词语都对当时的“彼得卢惨案”中政府对劳工运动的镇压有所映射,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政治意识。《秋词二首》为刘禹锡被便朗州司马时所作。朗州为屈原被贬之地,在《刘氏集略说》中体现了他对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赞同和尊敬,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定。这也是促使诗人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困境的原因。其次,韩愈的鼓励和理解也给了他巨大的帮助。韩愈的被贬经历和正直心性对刘禹锡起到了巨大的劝慰作用。

二、对比赏析

(一)韵律

中西方诗歌由不同的语言书写,在音韵上也有不同的划分,西方诗歌以音步、格律划分,中国诗歌则多以平仄划分。《秋颂》每节十一行,由三节组成,每行格律为五步抑扬格,第一节的韵式为ababcdedcce,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韵式为ababcdecdde,这种韵式既交叉又连锁,使诗歌音乐感和整体感强烈。五步抑扬格呈现一种舒缓的节奏,营造了愉悦和舒心的氛围,也表达了时光易逝、秋景不在的忧伤。除了韵脚的音乐美外,诗人还使用了头韵、尾韵和拟声词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灵动,充满音乐感。如“mists and mellow”中头韵、“until and will”中尾韵、“whistles”和“twitter”中拟声词的使用。

《秋词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以《其一》为例,为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朝”和“霄”为压平韵。平仄分明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体现了汉字声调的音乐性和诗歌的规律性和音韵美。

(二)意象

两首诗选取的意象不同,《秋颂》用视觉、听觉、味觉等描绘了一幅充盈、灵动的秋景图;《秋词二首》用视觉,动静结合地勾勒了一幅淡雅静谧的秋色图。《秋颂》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秋景和秋物进行全面描绘,构造了一幅充满收获的农作物,休憩的农家和鸣唱的生灵的秋景图。“苹果”、“花”和“蜜蜂”等意象表达了农夫收获的喜悦;迟到的花儿则使画面灵动,花丛的繁茂使蜜蜂忙碌起来;而蜂巢也因蜂蜜的大量供应变得粘稠起来。第二节中“头发”、“麦穗”和“榨汁机”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仓禀中央休憩的农家头发在扬谷的风中飘扬,因罂粟的香气而放过了庄稼和交缠的野花,农家稳稳地顶着穗囊跨过溪水或傍着榨汁机,耐心的等待最后一滴果浆。第三节层层的云霞使渐暗的天空绚丽,给大片的留茬地抹上玫瑰的色泽,羔羊和燕子等的出现也使得画面更为灵动。视觉使画面充盈,充满色彩和灵动感;听觉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充满悦耳之声。第三段中蚊蚋悲哀的合唱隐约体现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而长大的羔羊山边响亮的鸣叫和群燕的呢喃也充分的表达了动物的喜悦,使诗歌具有画面感。除了视觉和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也有所体现,如:“甜果仁”、“粘稠的蜂巢”、“罂粟的浓香”。

《秋词二首》较短,为两首合成,总共八句。《其一》以“鹤”为意象,意为“凌云之鹤”。鹤也许是孤单的,但它一冲而起,冲向碧霄,是不屈的化身。“排”突出了仙鹤推开白云,冲破世俗,也表达了仙鹤冲破萧瑟,独开一路,使世人精神抖擞。体现在诗人身上则为推开世俗,活出自己,以坚韧不屈的意志面对困境,坚定前行。《其一》注重气节,仙鹤的不屈和诗人的坚韧。《其二》将重点放在秋景上,描写山青水净,霜降之景。诗人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秋景图,没有使人发狂的春色,没有色彩丰富的夏物、肃穆安静的冬景,仅仅是静谧的秋色,高雅闲淡。

(三)表现手法

两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升华。《秋颂》中,象征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本身更具魅力。象征使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秋天”既是成熟的季节,又是万物凋零、萧瑟的开始,代表着收获的喜悦和生命易逝的伤感。《秋颂》赞颂了作物的成熟,思考了易逝的生命;拟人使诗歌更加生活、形象化。“牵住蜜蜂的花”描绘了繁茂的花丛,它使蜜蜂更加忙碌;“悲哀合唱的蚊蚋”突出了秋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万物生长自有规律的忧伤之感。

《秋词二首》中,《其一》“鹤”本身象征着高洁淡雅、坚韧不屈,仅用一个意象便展现出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中“山”、“水”、“霜”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渲染了淡雅豁达的氛围,简单易懂。

(四)意境

《秋颂》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感官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和立体感共存的秋景图。收获的田野和丰硕的果实等将秋的成熟生动的进行了诠释;休憩的农夫和悠闲的田野则描绘了一幅闲适甚至是寂寥的田野图;蚊蚋悲哀的合唱和篱边歌唱的蟋蟀则增添了声音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灵动。“早秋”、“中秋”和“晚秋”秋景的描绘突出了时间的完整性;“秋实”、“秋人”和“秋声”则充分地体现了秋之美。《秋颂》将秋的成熟收获和闲适寂寥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收获和静谧之图。

相较于《秋颂》,《秋词二首》用寥寥几笔,通过“鹤”和“山”等几个意象将秋的淡雅高洁和闲适萧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侧重于秋高冷不屈的气节,展现了诗人的成熟。

三、内涵意义

《秋颂》体现了诗人在亲人离世和被疾病羁绊后看到成熟生长、充满活力的万物,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舒适、喜悦;后文“春歌在哪里?哎,春歌在哪里?别想念春歌,——你有自己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的思考;此外,不少学者对《秋颂》的政治倾向进行分析,认为其体现了“彼得卢惨案”后诗人对劳工的同情,如“conspire”不仅仅体现了秋与太阳作为挚友共同努力使果物健康生长,还认为它暗指英国政府指责革命者“图谋”推翻政府。

《秋词二首》体现了诗人被贬朗州后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以高洁不屈的心性面对困境,直面坎坷,感悟人生,也体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孤寂之情。诗人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有挚友的劝慰和坚韧的心性,尽管境遇变换,但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纷繁的世俗中,保存着淡雅不屈,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总会收获希望。

四、结语

本文从济慈和刘禹锡两位诗人的个人经历出发,谈及济慈生活的不易和疾病,刘禹锡正值倾尽才能为国效力时被贬朗州;之后从创作背景出发,对济慈在亲人离世、疾病恶化和出版受阻的状况下创作《秋颂》、刘禹锡被贬荒芜之地却依旧豁达乐观表示钦佩;在诗歌的内容上,本文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和意境出发,简述运用音步和格律的《秋颂》和平仄的《秋词两首》,运用各种感官使得画面感和立体感充盈的《秋颂》和仅用简单视觉意象却将淡雅豁达之感充分体现的《秋词二首》,象征和拟人的运用使得《秋颂》的画面感更加强烈,象征和简单白描的勾勒渲染了《秋词两首》高洁寂寥的氛围,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也使两首诗歌的意境不同,《秋词》将收获之美和诗人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喜悦和忧伤的意境,《秋词二首》描绘了一幅坚韧不屈、静谧寂寥的秋色图;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首诗歌的内涵意义,探讨了诗人面临困境的豁达及不屈。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诗歌选集》(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屠岸,《济慈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许德金,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J].河南: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

[4]张旭春,《秋颂》研究中的两种政治-历史批评及其问题[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2011.

猜你喜欢

济慈刘禹锡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赏牡丹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铭》
西班牙广场26号
刘禹锡与《陋室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评约翰·济慈的人生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