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瑜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变迁

2016-06-30李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周瑜人物形象

摘 要:周瑜,一个在历史中气度恢弘、雄才大略、风流倜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音乐家,随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在民间却渐渐变成了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不顾大局的平庸之辈。其在历史中的真正面目和正面的形象已经很少为现在的大众所熟知。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周瑜在雅文学和俗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变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周瑜形象转变的原因,力图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关键词:周瑜;雅文学;俗文学;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李想(1994-),女,山西大同人,辽宁师范大学学生,专业研究方向是公共事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3

西晋史学家陈寿为三国历史所著史书《三国志》,记载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在所拥有的史料基础上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期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随着宋代讲史话本的兴起,三国故事逐渐脱离历史本来面目,正式进入通俗文学的范畴。此后在戏曲艺人和小说家以及戏曲家的渲染和努力下,三国人物的形象和故事虽然深深地根植于普通百姓的心中,但却已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周瑜的形象就是其中差异比较大的一个。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周瑜的形象,分析周瑜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一、文韬武略,雅量高致——《三国志》中的周瑜形象

周瑜出身于江北的世族世家,少时就与孙策交好,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孙策多次在公众场合称赞周瑜“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虽然周瑜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先后两次受到袁术和曹操集团的拉拢,但周瑜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在当时尚处于微末的孙策。此后,周瑜帮助孙策平定江东,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身份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当时孙权的身份还只是一个将军,各位将领和大臣对他的礼节还很简易,只有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曹操得知周瑜的才华,曾派遣名辩之士蒋干前去游说周瑜为曹操效力。但是蒋干的辩才在周瑜面前却一分一毫都没能展示出来。周瑜是这样回应蒋干的“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这不仅体现了周瑜对东吴的忠诚不渝,也反映了周瑜于乱世择明主的眼光,他认为他与孙氏兄弟的关系是超脱了君臣关系的骨肉兄弟之情,是不能用言语轻易离间得了的。蒋干最终也只能回复曹操:“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亲帅近二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进逼东吴。东吴内部面对曹操的雷霆攻势,上至孙权,下至群臣都十分慌乱,面对曹操重兵压境以及主和派的义正言辞,周瑜冷静的从政治形势、人心向背、环境优势和军事行动等几个方面对主和派的主张做出了一一批驳,最终令吴主孙权拔刀斫案明志,坚定了联刘抗曹的信念。此后周瑜任前部大都督,率程普、鲁肃等领精兵三万,与刘备会合,合力抗曹。因北方将士不习水战,水土不服,曹操将战船用铁索项链。周瑜果断采纳黄盖的火攻战术,以火攻之法奠定了赤壁之战这一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的胜利,最终促成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东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在此基础之上,周瑜积极为东吴谋求统一天下的方略,虽然周瑜的早逝使得东吴图取天下的策略最终成了一个美好的梦想,但足以见得周瑜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个目光远大具有经邦济世之才华的政治家。

周瑜性情开朗,气度恢弘,但只有程普与他不太和睦。但周瑜始终包容程普,并不与程普斤斤计较。程普最终被周瑜的器量心胸所折服,逢人感叹“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周瑜不仅外貌出众,“瑜长壮有姿貌”,还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可见周瑜在史书中周瑜不仅是一个军事才能卓越的将领,头脑冷静眼光敏锐的政治家,更是个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周瑜可谓人如其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雅文学中的周瑜形象

与周瑜所处年代相近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类文化名人大多肯定了周瑜的功绩,给予其较高的评价。西晋陆机在评论周瑜时说“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东晋袁宏在《三国名臣赞序》提及周瑜“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三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自唐代以来,作诗词称颂周瑜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在这些熟读经史子集的士大夫心中,周瑜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和一战成名的威名远扬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周瑜也以雄姿英发的形象出现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如李白在《赤壁歌·送别》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还有杨巨源的《上刘侍中》:“风景佳人地,烟沙壮士场。幕中邀谢鉴,麾下得周郎。” 以及刘长卿的《送崔使君赴寿州》:“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这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知激起多少男儿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由此可见周瑜在士大夫心中的立意和定位不可谓不高。除却豪放派的诗篇,周瑜顾曲的意象也经常出现于婉约派词人的笔下,如元邵亨贞有词《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将周郎顾曲的意象与寻觅知音相连;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试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密,色犹庄。递蘸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

由此可见在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笔下,周瑜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英姿勃发、春风得意的形象出现,使得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得以永恒的屹立于雅文学的长廊里。

三、目光短浅、嫉贤妒能——俗文学中的周瑜形象

元明时期,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和世俗文学的兴起,平话、杂剧和演义小说大量出现。在这些世俗文学之中,也不乏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演义。脱离了史实之外的经过民间加工的周瑜故事纷纷出现,周瑜的形象在此时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贬损周瑜的作品开始大量涌现。

在这些通俗文学中,文学价值最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关于罗贯中的史料我们知之甚少,但也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中窥得他是以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完成这一著作的。文人的身份让他饱读诗书满腹文墨,所以下笔行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身为落魄文人又让他得以常年混迹于市井,深受市俗戏曲的影响,行文不免要兼顾市民的审美心理与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笔下,周瑜的形象是十分丰满的,他军功卓著足智多谋,辅佐孙策平定江东,临危受命以少胜多,选贤任能,对东吴忠心耿耿。此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史学家的身份忠实的刻画历史中周瑜的雄才大略。但另一方面,作者秉承着极强的正统观念,“拥刘贬曹”的特色十分突出,所以为了突出蜀汉集团中诸葛亮的智慧,就以牺牲周瑜为代价来陪衬,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杰出将领同时又是个时时在计谋上逊于诸葛亮,对诸葛亮心怀嫉妒欲杀之而后快的心胸狭隘之人。而且作者将周瑜赤壁之战的功绩淡化反而归功于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和庞统献连环计上。还安排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让周瑜箭创崩裂而死,临终还要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作者这样的衬托本意是突出诸葛亮智谋超群,但事实上却是过犹不及了,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部《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将周瑜塑造成为一个近乎于精神分裂的人物,以致今人提起周瑜大多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形象,这也是造成今人对周瑜误解至深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四、周瑜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

从风姿出众才能卓越的一代名将到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平庸小人,周瑜的形象由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由威名远扬受外人敬仰到引人发笑令人唏嘘,这中间产生的巨大变化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本文中,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多方位的分析周瑜在文学作品中形象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所在。

4.1政治——蜀汉曹魏的正统之争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三国时期魏、蜀谁为正统的问题讨论最为激烈,构成了对于周瑜形象转变的政治原因。从历朝历代中对于魏和蜀谁为正统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将魏作为正统的大多是大一统的或是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的时期。如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即以曹魏为正统行文叙述;到了唐代,唐朝对曹操较为尊崇,甚至唐太宗曾有《祭太祖文》,认为曹操功大于过;北宋时期,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也秉持着“魏帝寇蜀”的主张。而将蜀汉作为正统的大多是国家偏安一隅或者比较动荡的时期。如东晋时北方战乱四起,东晋与南朝偏安一隅,便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的是习凿齿的《魏晋春秋》;南宋时期,同样北方为少数民族所占据,宋室偏安南渡,南宋朝廷大肆宣扬蜀汉的正统地位。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以曹魏还是蜀汉作为正统的代表,东吴似乎都处于一个夹缝中的尴尬地位,但是在以曹魏为正统的时期,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大多数都客观公正的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以及周瑜对于东吴政权的杰出贡献。而在以蜀汉为正统的时期,则开始频频出现非议周瑜的言论。而以蜀汉为正统的观念渐渐于文人士大夫心中根深蒂固,不免为后来元明时期周瑜形象下滑开启了先声。

4.2经济——市民阶层世俗文化的兴起

从三国至南宋,以诗词、散文为代表的雅文化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到了元明,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文人市民化的倾向,文人写作开始迎合市民的喜好和需求,以戏曲和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化异军突起,因起贴近日常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在平民百姓中广为流传。此时周瑜的形象经历了由雅文学过渡到俗文学的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贬损最为严重。

无论是话本、戏剧还是小说都是市民阶层娱乐化的产物,早在两宋时期,民间说话艺人通过说书的方式让民众了解熟悉三国故事,三国故事的流传便使得“尊刘贬曹”的观念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中。根据苏轼《东坡志林》所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此时的背景是统治者依然以曹魏为正统,但民众的好恶却不以统治者的正统观为转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周瑜的形象开始走向分化,在文人士大夫的诗词中依然是雄姿英发的英雄,但在市井流传的《三国志平话》里已经变为贪恋美色、才能平庸、嫉贤妒能之人了。元明时期,正统文学开始走向衰落,雅俗文学开始相互交融,周瑜形象的下滑现象也就更加明显,突出表现于前文所介绍过的与周瑜有关的杂剧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了迎合市俗需求产生了三国故事的演义版本,将周瑜不堪的人物形象植入了民众的脑海。

4.3思想——落魄文人潜意识的忌妒心态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周瑜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堪称完美,哪怕是在当时,无论曹操还是刘备都曾经有过离间周瑜与孙权的想法和做法,“瑜威声远着,故曹公刘备咸欲疑僭之”。周瑜的威名就连当时之人都如此忌惮,后世文人尤其是落魄抑郁不得志者难免对于历史中的周瑜产生极度的心理落差,遂以自身想法加以揣度:既然周瑜少年得志,那就一定是骄傲自满目下无尘的;既然他能够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必然就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负,不能容忍有比自己更强的人出现;此外英雄美人的浪漫延伸也更加能迎合市民的心态。所以在各类平话戏剧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骄傲自负、盛气凌人、英雄志短的周瑜形象了,这样脸谱化的塑造也符合了说唱文学通俗易懂,人物个性鲜明的特征。

小结:

三国时期的将领周瑜,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他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折服。二十一岁时即追随孙策平定江东,获得孙策极大地倚重,“临终托大事,专意属周郎。”后又辅佐孙权稳固东吴政权,在曹操要求送质子时坚决否决,粉碎曹操想控制东吴的阴谋;东吴面临危亡之时临危受命,赤壁之战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础;积极寻求东吴的未来发展战略,可惜英年早逝,谋划未能实现。孙权称帝之时曾对群臣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将能称帝的功劳归功于周瑜,可谓对他最高的评价。虽然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应该分隔开来看待,周瑜人物形象扭曲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但我们应该了解历史真相,了解一个真实的周瑜。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54,《周瑜传》,中华书局,1982 年版.

[2]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 [J].华中科技大学,2011,(12):20.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54,《陆机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2,《袁宏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

[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134,《习凿齿》,中华书局,1958 年版.

[6](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8,中华书局,1980 年版.

[7]孙海通、王海燕编辑:《全唐诗》(增订本),卷730,中华书局,1999 年版.

[8] 韩焓.论周瑜人物形象演变[J].华东政法大学,2012,(6):08.

[9](宋)苏轼著,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 年版.

猜你喜欢

周瑜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