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空间和风格
2016-06-30付鹏飞
付鹏飞
【摘 要】“漫游者”作为一个意象最早由波德莱尔提出,本雅明将漫游者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后经国内过不同的学者的研究,漫游者的概念始终在不断地演衍变和增生。女性漫游者的提出,让这个意象有了更多讨论的空间。王家卫在电影《重庆森林》中运用了女性漫游者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香港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和情感状态,同时通过女性的漫游,探索新感觉、挖掘新的艺术空间、创造了新的风格。 【关键词】漫游者;重庆森林;后现代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18-02一、漫游者概念的流变漫游者(Flaneur),又译“闲逛者”、“游手好闲者”,漫游者这个形象首先由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描述好友居伊时提出。波德莱尔眼中的“漫游者”居伊是一个在大都市里漫游闲逛的人,在他的生活里,充斥着战斗性和革命批判性,是一种“英雄式”的人物。漫游者在闲逛的过程中、在都市的瞬息变化中寻求永恒的美感。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引用了波德莱尔的这个意象来讨论十九世纪的巴黎的拱廊与其背后的现代性的问题。本雅明在研究作为十九世纪“世界首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拱廊”的时候发现在拱廊当中漫游、闲逛的人与街边的商店、咖啡店、橱窗等意象共同构成了巴黎的现代性意象。这些漫游闲逛的人在行进观察中获得一些偶然、突发、惊奇和断裂转瞬的现代性的体验。[1]珍妮特·伍尔芙(Janet Wolff)和伊丽莎白·威尔森(Elizabeth Wilson)等学者对闲逛者的评论中,又引入了“女性漫游者”的概念,提出了城市生活与现代性条件下身份认同中性别上的重要特征。珍妮特·伍尔芙认为都市闲逛是属于男性的活动,因为在 1900年左右的巴黎,女性得以在街头行走的只有妓女、劳工、路过者或消费者,而体面的女性没有自由和闲情逸致在街上闲逛。城市空间是由社会是性别(gendered)所划分的,导致人们习惯于让男性作为闲逛者而将女人监禁在郊区与家的私人领域之中。现代性经验的具体代表人物是男性漫游者,他在人群中闲荡,观察异性而不被异性关注,因为值得尊敬的女人不会在街上独自闲逛。漫游者的凝视通常是充满色欲的,而女人只是这种凝视的对象。[2]
国内学者对于漫游者这个概念的运用十分广泛。借助漫游者这个形象,研究上世纪上海新感觉派作家作品,如朱丽在《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中,就借助漫游者这个形象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的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3]在具体研究王家卫的电影文本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很多学术。针对王家卫电影所反映香港后现代社会这方面的文献上,李黎丹在她的《后现代语境下的都会人生——王家卫影像世界刍议》一文中指出:王家卫的影片之所以受到同仁与观众的认同和尊重,是因为其中存在着生命与心灵状态的深深共鸣。其影片揭示了香港人在后现代语境下独有的心理状态:飘泊的无根性成为所有人物的本质特征,人物与人物之间疏离而隔绝,内在情感世界处于冰点状态。其影片动人地处理了后现代语境下情感的表达方式。[4]苏松妹则指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而电影集中体现了文化工业的特征。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表达后工业时代的生存状态,最好的工具即是作为文化工业象征的电影,它甚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载体”。就《重庆森林》而言,我们应当重申,不仅是《重庆森林》如何反映了后现代状态,而是它本身如何具有一种后现代性。”[5]
二、女性漫游与后现代香港珍妮特·伍尔芙(Janet Wolff)提出了女性漫游者(Fl·neuse)的概念,指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身份认同中的性别问题。珍妮特认为,社会文化形塑下,公共空间一般意义上被视为属于男性的,女性则分属于私人空间场域。而闲逛于城市、街道、拱廊街中的男性习于观察女性并且不被女性关注,并且这种观察凝视带有情欲,情欲的对象则是那些不应该闲逛在公共场合的女性。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型的百货商场的出现,街边商店橱窗开始琳琅满目促使女性走出家门,开始游逛于街道商场中。女性不再是城市文化中的边缘者,转而成为了参与者和观察者,女性开始进入现代城市生活场域,女性观赏和女性漫游者成为可能。女性漫游者的出现,改变了社会文化中的两性的观察凝视关系,女性不再被作为唯一固定的观察凝视对象,男性也逐渐成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双重个体,而女性漫游者的出现则依赖于社会条件的发展和变化。香港是一个汇聚东西方文化的地方,既有来自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外来人员的文化的交融。在上世界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本地的劳动力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许多来自东南亚、印度的外来劳工开始来到香港,从而造成了香港文化的多元性的一面。然而在这种多元性文化的外表下,真正能够代表香港的还是商品经济发展下的大众文化。香港的经济开放度和自由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之一,在这种条件下,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了世界贸易中、货运港口中心,商品和金融中心。商品经济在香港迅速的发展起来。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同时,大众文化也应运而生。作为全球最为闪耀的国际性大都市的香港,唯美夜景的维多利亚港湾、高楼耸立、鳞次栉比的商场酒店、忙碌豪华的机场等都是香港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常常出现在报刊杂志银幕上的国际化的香港与本土香港民众实际生活状况形成了一种反差。香港居民实际生活中的街头市井通常更为拥挤跟脏乱。以重庆大厦为例,它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一座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的一座大厦,大厦里既有廉价旅馆也有商店、外汇兑换店和各国人开的其他服务业;既有中国人也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东南亚人和非洲人。这种多元国际混合的状况,让重庆大厦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另类国际化地标。正式这种整齐——脏乱、国际——本土、文明——落后的对立构成了后现代香港的真正面貌。三、《重庆森林》中的女性漫游《重庆森林》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王家卫的都市电影作品,电影讲述了发生在国际大都市香港的两段爱情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行走漫游在街头的金发女杀手与一个编号223的警察相遇相爱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则叙述了一个在快餐店里工作的女生与同样是警察的编号663的人的爱情故事。[6]电影讲述的是关于城市的故事,从开头到结尾充斥着大城市的各种标志:工厂烟囱、高楼、重庆大厦、酒吧、机场等,影片中的金发女杀手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漫游者,她整日行走在繁华的香港街头,在各种肤色国籍的人群中穿梭,体验着城市、商品、人群给她带来的刺激和惊奇。王家卫运用了一个女性漫游者的形象来探索和表达关于城市、后现代人类情感等多方面的议题。首先是感觉。漫游性作为一种手段,作者或导演可以利用其来作为探索新的感觉的一种方式,以街头行走漫游的人为视角来观看凝视的世界和角度可以看出与我们日常生活不一样的体验并制造出诸多感觉如:刺激与惊奇、漂泊与迷失以及表达城市中生存的人的欲望的填补与满足。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中,金发女杀手在重庆大晒中来回穿梭,在酒吧中凝望他人,在街头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香港的本土的真正环境,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与她摩肩接踵或交头接耳的交谈,商店橱窗里玲琅满目的商品五光十色,汽车喇叭的轰鸣声、商贩的叫卖声、商店播放的音乐交杂在一起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刺激与惊喜,仿佛在漫游中就可以获得那些独特体验,在观望和凝视中获得欲望的满足。王家卫通过对女性漫游者的刻画,表现出了后现代社会的断裂、碎片化。另一方面,通过摄像机的镜头,让观者感受到凝视与观望的满足,特别是影片中女性漫游者的观望与动感凝视,体现了消费社会下,女性自我的觉醒和主体性的建立。其次是对空间的探索。通过漫游者探索空间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本土化视角下的香港空间的重构;二是艺术与感知空间的探索。如上文所述,香港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国际性的大城市,拥有着一流的繁华城市建设,充满着霓虹灯和钢筋水泥以及各种现代化的事物,然后,在一个从小生活在香港的王家卫导演的眼中,真实的香港却并不是如正统官方宣传和外界的印象那样。王家卫通过漫游者的视角、通过镜头,还原了一个更加真实、富有生气的香港:嘈杂熙攘街道、各国人口聚集的重庆大厦,贩毒吸毒的边缘人群、拥挤破旧的出租公寓,这些在空间上以本土化视角对香港的重现建构,给了观者全新的对香港的认知与了解。在艺术与感知空间的探索上,作为香港电影艺术的先锋者,王家卫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电影艺术创作手法,漫游者的引入对王家卫在创造独特的电影艺术氛围上有所帮助,探索多样的电影表达方式,带给阅听人与众不同的感知空间。最后是日常生活美学化。传统的漫游者通常都是带有英雄式的人物并且与周围的环境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冷眼旁观。王家卫镜头下的后现代的女性漫游者则有别于传统的漫游者,她与周围的环境更加融合,也放下了英雄式的架设。这样女性漫游者的塑造让影片中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得以成立。电影中的场景都是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场景:商场、酒吧、酒店、快餐店,这些场景通过漫游者的凝视与观望,通过镜头的轻描淡写和蒙太奇的剪接,在艺术层次上得到了提升,达到了一种日常生活美学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1]段祥贵.拱廊漫步:论本雅明的“闲逛者”及其当代文化意义[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2]Wolff J.The invisible fl·neuse.Wome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odernity[J]. Theory,Culture&Society,1985,2(3):37-46.[3]朱丽.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76-82.[4]李黎丹.后现代语境下的都会人生:王家卫影像世界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97-99.[5]苏松妹.迷失·隔阂与追寻·慰藉——论王家卫《重庆森林》的后现代性与商品性[J].艺术广角,2005,(6):16-19.[6]章骞.浅论王家卫《重庆森林》关于都市人情感的独特表现[J].黑河学刊,2012,(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