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

2016-06-30刘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幼儿

刘玲

摘 要:幼儿欺负行为对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幼儿欺负行为这一现象,从个体自身、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环境几个方面来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欺负行为;干预策略

欺负是一种侵犯行为,欺负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进行踢打、嘲笑、辱骂、孤立等。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预防与控制,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对幼儿以后的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及其因素

1.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

(1)对欺负者的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欺负行为中,欺负者脾气暴躁,自我约束能力差,对他人肆意攻击等行为特征对欺负者自身有着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幼儿良好人格品质的发展,对其人际交往也造成障碍。除此之外,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也容易影响他人,扰乱纪律,影响集体活动正常开展和进行,长期发展下去将形成不良的社会秩序。

(2)对被欺负者的影响。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不利于欺负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对被欺负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对周围人或集体造成消极影响。欺负行为严重影响了被欺负者的个性发展,长期被欺负,容易使被欺负者变得胆小紧张。有学者研究发现,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幼儿的情绪抑郁,注意力不集中,逐渐丧失自尊,变得消极敏感,神情恍惚,精神状态变差,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杀。研究证实,无论是作为欺负者还是被欺负者,卷入到欺负行为当中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因素来源于多方面,既有幼儿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如人类的本能反应、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影响及个体心理倾向等。

(1)个体因素。首先,从认知方面来看,无论对于欺负者还是对被欺负者,其年龄较小,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事物不能进行客观认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差,对自身的行为缺少正确的认知。其次,从个性特征方面来看,作为欺负者的幼儿自制力比较差,在受到挫折和伤害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对他人进行欺负。从被欺负者方面来看,被欺负者的性格通常属于内倾型,比较安静。陈世平研究了幼儿欺负行为与个性的关系,发现受欺负者具有性格内倾、懦弱、自信不足、敏感等显著特点。再次,从情绪方面来看,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个人情绪,欺负者在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时,往往容易采用错误极端的方式对被欺负者进行发泄。同时,对于自己的情绪幼儿不能很好地控制,在受到他人的刺激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容易产生不理智情绪,致使行为冲动而产生欺负行为。

(2)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第一,家庭环境。在专制型家庭和放纵型的家庭中,家庭出现的暴力行为容易被孩子模仿,父母的暴力专制教育方式不利于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发展。在放纵型家庭中,父母的绝对放纵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蛮横的个性。第二,亲子关系。根据依恋关系理论,幼儿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对幼儿以后的人际关系起着决定性影响。在母亲照顾幼儿的过程中,幼儿会将与母亲的早期联系,形成以后人际交往的内部模型。与母亲有亲密依恋关系的幼儿会内化一种安全连接,对自己更加自信。而与母亲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则相反,容易误解他人的意图,或自己被他人欺负,或去欺负他人。第三,父母的教养风格。洛泊和迪辛的研究发现:父母双方教育不一致,或对幼儿进行体罚式教育,会使幼儿产生暴力与侵犯的可能性增大。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地位特殊,大部分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很娇惯,父母会过度保护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从而被欺负或欺负他人。

(3)幼儿园及其社会其他因素。幼儿欺负行为在幼儿交往中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很常见。幼儿欺负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其交往环境中的风气有关系。幼儿园里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一个因素。但由于欺负者的年龄特点,幼儿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繁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幼儿园教师对欺负行为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同伴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和反应。幼儿园里教师对于幼儿之间的欺负行为的疏忽,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会使幼儿园的欺负行为发展愈演愈烈。此外,在欺负过程中同伴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不论他们对欺负行为进行旁观还是进行强化,或者是对欺负行为进行阻止,都会对欺负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以上因素外,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幼儿的欺负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媒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作为娱乐工具或教育手段进入我们的生活,传递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幼儿被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深深地吸引,使幼儿在无形中接受各种信息。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对策

对幼儿欺负行为进行有效预防,要为幼儿提供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之间存在的欺负现象,发现后及时正确引导或纠正。幼儿欺负行为的解决影响着幼儿交往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状况。

1.创设健康的交往环境

(1)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密切关注班级中存在的欺负现象,对和他人友善交往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经常欺负和伤害他人的行为进行及时批评纠正,杜绝欺负行为。其次,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远离欺负行为的环境。创设和谐的区域环境,并鼓励幼儿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和同伴积极交流,友好相处。再次,教育幼儿遇到交往冲突时要冷静,对事情正确归因,合理地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在遇到事情时,能够主动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并去改正。

(2)提供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在幼儿园里,活动空间和玩具数量等因素也是引起幼儿欺负行为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可操作的材料,使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自由操作,尽量避免因为活动空间和操作材料而引起冲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建构游戏要与人合作的特点,使幼儿学会与别人商量,以平和的心境和同伴一起进行区域活动,以此来促进幼儿的交往与合作,减少过激行为,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2.树立榜样,建立正确的交往关系

(1)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交往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幼儿的许多欺负行为都是从环境中通过观察习得的。因此,家长和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幼儿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幼儿园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撞到幼儿要及时当面向幼儿说对不起,请求幼儿的原谅,在道歉的过程中启示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正确引导每个孩子养成正确的交往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的发展。

(2)帮助幼儿与他人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和家长在幼儿的交往中给予适当的帮助,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能与别人互相帮助。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幼儿玩一些互帮互助的游戏,例如,在“瘸子和瞎子”的游戏中,让幼儿一个扮演瘸子,一个扮演瞎子,相互帮助,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在游戏中使幼儿和他人建立互帮互助、平等友好的交往关系。此外,在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教育幼儿要敢于拒绝别人,而不是一味忍让与顺从,勇敢坚决地说不,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利益。

3.加强儿童的交往技能训练

(1)帮助幼儿提高应对欺负的能力。首先,鼓励被欺负的幼儿在受欺负时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应帮助被欺负者认识到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教师组织幼儿来模拟被欺负的情景活动,让幼儿演练应对的办法。通过这些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学会和别人沟通商量以保护自己。其次,使幼儿善于和别人交流协商,适时地对被欺负者给予支持和帮助。教会幼儿掌握一些自我防卫的知识,在遇到特殊的情况时,能够想办法变换自己的处境,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2)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自信。首先,帮助幼儿树立自信。要在行为上改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在走路的时候抬头挺胸,眼睛向前看,和别人说话时应看着对方的眼睛,充满自信心。其次,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幼儿学会合作与交流。父母在生活中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鼓励幼儿多与父母和老师交流,适时地让幼儿自己做主,也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玩一些具有合作意义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再次,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尊,并学会拒绝别人。有研究发现,受欺负者的自尊要比一般人的低,提高自尊对受欺负者人格健全发展非常重要。

4.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对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家长应当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教育幼儿尊重长辈,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与自己兄弟姐妹之间的同伴关系,对于存在的欺负现象要及时地制止并纠正。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与自己的父母与孩子处理好关系,使每个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感受到家的温馨,在一种舒适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参考文献:

[1] 李莉.学校欺负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干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8-10.

[2] 庞丽娟.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20-28.

[3] 陈世平.小学儿童欺负行为与个性特点和心理问题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3,(1):55-58.

[4] 伏干,刘强.儿童在欺负行为事件中的行为反应[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37-41.

[5] 裴丽颖,刘肖岑.教师对学校欺负的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1):33-36.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斗门区妇女生殖道感染临床特点与干预策略分析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