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探析
2016-06-30黄亚平祁雪梅
黄亚平 祁雪梅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地球物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对微课程在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析。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新资源,同时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新平台。
关键词:微课程;地球物理学;前景
一、引言
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课程大都具有理论基础要求高、难度大、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该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困难。而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短小精悍、情景真实、主题突出和目标明确等特征,正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2008年,美国圣湖安学院的David率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并开展了研究实践。自2010年以来,微课程在我国中小学、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等教育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但在地球物理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程的利用还较为有限。本文对微课程在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应用前景进行探析,以期微课程在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二、地球物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国内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长江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地球物理学专业。各高校在地球物理学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济大学的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吉林大学的钻井地球物理勘探、成都理工大学的地球物理测井原理及应用和长江大学的地震勘探原理等课程均已建设成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冯晅等对勘探地震学中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董守华等对煤田地球物理测井原理教材建设与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相关学者在地球物理学课程建设方面开展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微课主要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景叶的地震勘探原理之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岳蕾的平面电磁波的极化等。在微课程建设方面,国内地球物理学专业开展的相关工作还较为有限。
三、微课程的应用前景
微课程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鉴于微课程的显著特征,笔者认为在地球物理学专业中微课程有以下应用前景。
1.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新资源。微课程具有碎片化和微型化的显著特点,同时作为微课程核心教学资源的微视频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这为学生在接受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新资源。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该专业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地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微课程。微课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补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还让学生更充分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地球物理学专业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新资源。
2.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新平台。微课程不仅仅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一门课程完整的知识点的呈现,这就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元、反馈测评和拓展资源等教学环节。地球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该专业微课程的建设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一般为5~10分钟,通过通俗易懂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具体的知识点做详细讲解,同时还要配合以文字和动画等可视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所讲授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仔细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习者的眼球,怎么才能将复杂的地球物理勘探原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另外,对课件的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程的课件需要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
四、认识和建议
微课程建设将会是今后地球物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地球物理学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新资源,同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在微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课程系统的顶层设计,不能仅仅是一系列零散的微视频。
参考文献:
[1]章飞,刘丹丹. 微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47-51.
[2]曾春妹.微课程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5,17(79):73-76.
[3]冯晅,刘财,张祥顺.《地震勘探学》形象化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