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理论对典籍英译的启示
2016-06-30李燕
李燕
摘 要:同为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戏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广泛度远不及莎士比亚的作品,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因此本文另辟蹊径,探讨在副文本上还有哪些值得做的工作。
关键词:副文本;汤显祖;典籍英译;《邯郸记》
一个翻译文本的接受度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文本翻译上,还要重视文本之外的副文本,因为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翻译文本。副文本提供了一些关于译文本身的隐含信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目标文化的传统,甚至在文本之前就影响了读者。因此借助副文本理论研究汤显祖戏剧英译有助于我们解开其在译语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更客观全面地思考典籍英译的行为和过程。
一、副文本理论
副文本的概念是由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提出并不断丰富的。1987年热奈特出版了关于副文本主题的专著Seuils(《门槛》),定义“副文本如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插图;请予刊登类插页、磁带、护封以及其他一些附属标志,包括作者亲笔留下的或是其他人留下的标志,它们为文本提供一种(变化的)氛围,有时甚至提供了一种官方或非官方的评论”。热奈特指出这些副文本“包围并延长文本,精确来说是为了呈现文本,保证文本以书的形式在世界上场、接受和消费”。在1991年发表的《副文本入门》中,热奈特又依据位置、时间、语境等对副文本进行了区分。一般而言,根据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内文本”出现于文本之内,诸如作者﹑标题﹑插入语﹑前言﹑序跋﹑封面﹑注释等;“外文本”则是指文本之外却又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文本。
二、副文本之于《邯郸记》英译本
汤显祖的所有戏剧都有各种形式和不同译者的英译本。其中《邯郸记》的研究意义不亚于《牡丹亭》,然而在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上发现国内有关《邯郸记》的期刊文章、硕博士论文等都要比《牡丹亭》少,且大都着眼于译本的正文内容。本文从副文本类型中的标题、封面、外文本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邯郸记》英译本,以此来改善其在译入语国家的文化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情况。
1.标题。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提炼概括了文本的精要内容,是连接读者和作品的第一座桥梁。《邯郸记》的译名The Handan Dream单从标题来讲读者或许不知所云。当然这里也涉及了作品的受众群体,是专门用于文学研究还是面向异国的普通大众。中国著作外译最理想、最成功的结果莫过于被大多数社会群体所理解认可了。因此在典籍外译的过程中,是否该考虑到作品书名的翻译。若不更改作品的原名,译者是否可以考虑增加副标题。
2.封面设计。封面作为著作的“门面”,其独特的设计或颜色,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就收录到“大中华文库”的《邯郸记》英译本而言,在封面上很难一窥作品的“芳容”。众所周知,西方是低语境文化,倾向于直截了当,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西方的读者或许很难理解山水之间所蕴含的深意。即使首页为突出中国特色,在此页上也应附上能凝练作品的字词或图片,努力达到单看到书的封面就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
3.译作的外文本。许钧教授于2014年的一次访谈录中提到,“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甚至通过将中国文本排成电影,做成电脑游戏等手段”促进译本传播。此处所涉及的绘画、电影即可被认为是副文本范畴下的外文本。汤显祖及《邯郸记》在西方除了译本外或许还缺乏与之相关的外文本等为译本传播铺平道路,不如循序渐进,多维度对译作进行宣传。比如,在译入前期可以考察译入语国家中现在的阅读需求、作品的受众主体等,中期可以用文本的简介、专家评论、重要情节的插图作品出版、动画影视作品等进行宣传。在前两个阶段结束后还应考察在一系列介入之后读者对译本的态度有无改变,以此来决定是否译、应该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就如许钧教授所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译外的工作”。
在典籍英译中,单靠文学作品自身很难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必须借助一定的文化媒介,这就要求我们不单单要在文本翻译上下功夫,还需多关注副文本因素,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为我国典籍英译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并改变部分经典在国外处于边缘地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史忠义.热奈特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汤显祖,著.邯郸记[M].汪榕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许方,许钧.关于加强中译外研究的几点思考——许钧教授访谈录[M].中国翻译,2014(1):71-75.